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4 引用1 组卷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权是对海上自由贸易保护而派生的,但在很长时期内,如明清两代,为保持农业社会的稳定,采取禁止海上贸易的措施,所谓“片板不得入海”。在这种情形下,从事海上贸易被视作非法营生,王直、郑芝龙等东南海商——军事集团被称作“海贼”,海权实践属于个人行为而非国家行为,相反还时时处处受到强大的国家力量的压制。而西方海权实践往往是国家行为。小农经济社会形成了维护自身的意识形态体系和价值观……传统的儒家观念体系沉重地压抑着商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发育。商业社会的人生价值观与传统儒家文化格格不入。……海军是农耕经济社会的额外负担,很容易把国家拖垮,明代郑和强大的舰队之所以昙花一现,就是这个原因。农耕文明陆军强大国家就强大,与海军无关。
——摘自倪乐雄《21世纪对海权的沉思》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曾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兴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观诸国之海军表,其国力竞争之消息,可以肤喻矣。”先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向国人阐述了世界海权的发展走向:“海权之竞争,由地中海而移于大西洋,今后则由大西洋移于太平洋矣。……盖太平洋之中心,即中国也;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为了保卫和争取中国的制海权,孙中山从中国近代的惨痛教训和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形势出发,提出了“海军建设应列为国防之首要”。他高度重视港口建设,称港口为“国际发展实业计划之策源地”,并强调要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的航运业和造船业。
材料三 这航海法制定的时候,英、荷两国虽实际上没有战争,然两国间的仇恨,已达极点。这仇恨在制定这法律的长期议会统治时期已经开始,不久在克伦威尔王朝及查理二世王朝的荷兰战争中爆发了出来。所以,说这个有名法令有几个条目是从民族仇恨出发的,也不是不可能的。……航海法对国外贸易,即对因国外贸易而增加的财富,是不利的。一国对外国的通商关系,像个别商人对他所交易的人的关系一样,以贱买贵卖为有利。但是,在贸易完全自由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最可能有贱买的机会,因为贸易完全自由,鼓励一切国家,把它所需的物品,运到它那边来。……由于国防比国富重要得多,所以,在英国各种通商条例中,航海法也许是最明智的一种。
——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海权意识淡薄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孙中山的海权观有哪些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制定航海法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背景。
15-16高一下·湖南株洲·期中
知识点:辛亥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商业被列为“九职”之一,目的是通四方之珍异,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市场上主要商品不外是奴隶、牛马、珍宝等。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规定体现贵族地位等级和权威力量的礼器和兵器不准入市;贵族买东西只能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人等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免有失身份。市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有:分区管理、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稽查盗贼的“司稽”,验证“质剂”(契约)、并管理度量衡的“质人”,征收商税的“廛人”。《周礼》一书中对此有详尽的记载。……这套做法一直为后世所仿行,影响久远。

——摘引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这航海法制定的时候,英、荷两国虽实际上没有战争,然两国间的仇恨,已达极点。这仇恨在制定这法律的长期议会统治时期已经开始,不久在克伦威尔王朝及查理二世王朝的荷兰战争中爆发了出来。所以,说这个有名法令的有几个条目是从民族仇恨出发的,也不是不可能的。……航海法对国外贸易,即对因国外贸易而增加的财富,是不利的。一国对外国的通商关系,像个别商人对他所交易的人的关系一样,以贱买贵卖为有利。但是,在贸易完全自由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最可能有贱买的机会,因为贸易完全自由,鼓励一切国家,把它所需的物品,运到它那边来。……由于国防比国富重要得多,所以,在英国各种通商条例中,航海法也许是最明智的一种。

——摘引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王朝对市场管理的举措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制定航海法的背景条件,并说明亚当·斯密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墩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我拔”。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二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
材料二
海权是对海上自由贸易保护而派生的,但在很长时期内,如明清两代,为保持农业社会的稳定,采取禁止海上贸易的措施,所谓“片板不得入海”。……海权实践属于个人行为而非国家行为,而且还时时处处受到强大的国家力量的压制。而西方海权实践往往是国家行为。小农经济社会形成了维护自身的意识形态体系和价值观……传统的儒家观念体系沉重地压抑着商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发育。……海军是农耕经济社会的额外负担,很容易把国家拖垮,明代郑和强大的舰队之所以昙花一现,就是这个原因。——摘编自《21世纪对海权的沉思》
材料三
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国土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士再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加快建设近代海军。于1875年5月,下令由沈葆桢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一个制度走向全面腐朽的政权,一两支舰队怎能力挽狂澜?部分将士的浴血奋战,只能使必然的结果推迟到来,为一曲挽歌添一痕悲壮与血色。
------引自《刘公岛记》
材料四
近代以来,中国有海无防或防而不牢的事实,使中国人对海军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95年10月,江泽民再次指出:“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濒海大国。开发和利用海洋,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观念。”加强海军建设是加强海防建设的重中之重。今天,中国第一艘现代型航母“辽宁号”正式扬帆起航,它将成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复兴之舟”。
(1)根据材料一,从历史和国际法的角度说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海权意识淡薄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近代中国的海权为什么难以得到保障?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我国目前改变“近岸防御”战略的原因。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达沃斯论坛上说,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有相似之处,当时英德虽然贸易往来密切,但还是发生了战争,中日需要引以为鉴。该言论遭到中国强力谴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毕洛夫
材料二     此时,德国已经是欧洲响当当的第一陆军强国了。……但是,当一个陆军强国开始谋求海上霸权,开始建立强大海军的时候,英国人就坐不住了,感受到了强烈的威胁。
1898年,德国通过了加强海军的法案,规定到1904年,德国要拥有17艘战列舰,9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型巡洋舰;1900年,德国又提出第二个扩充海军计划,几乎把建造军舰的数目增了一倍。从此,德国开始集中全力发展海军。
——袁腾飞《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
材料三     在当时,争夺制海权是一股思潮,美国海军将领马汉率先提出“海权论”,影响极大。马汉从争夺世界霸权的角度出发,提出制海权是一国力量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因素,海洋的主要航线带来巨大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以便有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使用。马汉同时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重要,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海军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
——袁腾飞《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
材料四       2014年1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主持例行记者会。
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达沃斯论坛称,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有相似之处,当时英德虽然贸易往来密切,但还是发生了战争,中日需要引以为鉴.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答:日本领导人对历史的记忆不能错位。与其拿一战前的英德关系说事儿,不如直面历史,深刻检讨一战前乃至整个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都干了些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页
材料五       2014年1月24日,在瑞士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就日本首相安倍把中日关系比喻为一战前最终走向战争的英德关系作出回应。王毅说,这一说法时空错乱,莫名其妙。现在的世界与一百年前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世界和平是有保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德关系紧张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采取这些政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争夺制海权的理由。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乃至于整个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干了些什么”的含义。列举“一战前日本对中国干了些什么”的事例。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史和新中国的外交宗旨两个方面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