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由于国内外市场上对羊毛的需求激增,羊毛价格上涨,急于发财的地主便利用手中特权侵占荒地和公地,用栅栏和沟渠圈围起来,建立大牧羊场;有的地主将自己领地直接改为牧场,赶走大部分农民;有的则当出租地租约期满后,用提高地租的办法迫使农民放弃续租,甚至强迫农民退佃,然后将土地大片出租给牧场主经营。在1485—1517年,英国23个郡共圈地101 290英亩,其中可耕地占13.2%,转化成牧场的各种土地占56.2%。16世纪末,被圈占的土地已有68万英亩,可见圈地运动的盛行。
——万文明《商界论坛:15—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对英国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大跃进”中,为了解决中国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毛泽东从1958年初开始鼓励农村全面展开大办人民公社运动,将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转变为具有“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特点的人民公社,希望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来解决农业问题。到1958年10月底,全国农村共建立人民公社2.6万多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9.1%,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英国圈地运动盛行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圈地运动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的弊端。后来又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看待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15-16高一下·湖南株洲·期中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英国农村发生了一个以“圈地”为外形的大变革。由于圈地运动越来越普遍,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个圈地运动。由于国内外市场上对羊毛的需要增加,羊毛价格上涨,急于发财的地主便利用手中特权侵占荒地和公地,用栅栏和沟渠圈围起来,建立大牧羊场;有的地主将自领地直接改为牧场,赶走大部分农民,有的则当地租满期后,用提高地租的办法强迫农民放弃续租,然后将土地出租给牧场主经营。圈地运动中土地关系发生了变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198112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承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并指出:“无论实行何种类型的责任制,土地的承包继续力求合理,要把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工作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土地关系变化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土地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项目             年份1760年以前1761~1796年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208项1482项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310000英亩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2)结合材料一、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材料三  2011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卢伟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用租赁、托管、带地入社的形式把社员们的土地整合在一起,并雇专人来干农活,土地丰收之后再付给社员报酬。因为最初加入的农民不多,土地不集中连片,大型农机具派不上用场。于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改良耕种技术提高粮食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益,并以此激发农民加入的积极性。随着农民的陆续加入,土地逐渐连成了片,大型农机具就有了用武之地。如今,该县共有32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5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8%。

——摘编自《学习强国》


(3)依据材料三,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上半叶,英国农业经历了巨大变革,许多人把它称为“农业革命”。在圈地运动中,掌握着较多资金的大土地所有者愿意向土地投资,以求赚取更多的回报。改良土壤、培育良种、采用新的耕作方法、使用新工具、开凿沟渠、灌溉排涝等,新的耕作方法包括条播(以及为此而发明的畜力条播机)。1700年-1790年间,有400多万英亩荒地被开垦成农田;1700年每一个农民大约可以养活1.7个人,到1800年可以养活2.5个人,农业生产率提高47%。1700年英国谷物产量大约是1480夸特,1800年增长到2110万夸特,增长率为43%。

材料二   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如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又颁布血腥法令,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从这个角度说,圈地运动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