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6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国子监隶属尚书省礼部,管辖六学,即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据《新唐书∙选举志》:“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学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依据《唐六典∙国子监》,四门学生500名,取“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及“庶人子为俊士”者。

开元七年(719年)的敕令:“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结果,四门学生总数增加至1300人,其中500人选录标准大抵同《唐六典》,余下的800人皆“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唐玄宗又下了一道敕令:“诸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九品子。弱庶人生年二十一,通一经以上及未通经精神超悟有文辞史学者,每年铨量举选,所司简试,听入四门学充俊士。即诸色人省试不第情愿入学者,听。”

——据王勇主编《东亚坐标中的遣隋唐使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玄宗时期改革“四门学”招生制度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时期改革“四门学”招生制度的影响。

15-16高三·四川成都·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学校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       宋代的官学

国子学和太学

国子学

宋代最高学府,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太学

中央官学的主体,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庶人之俊秀者

专科性质的学校

武学

专门培养军事人才,恩荫子弟和平民应试合格即可入学

律学

专门培养法律人才,朝廷命官或举人可以入学

医学

培养中医人才

算学

培养算学人才,朝廷命官和庶人可以入学

书学

培养书法人才,入学资格无明确限制

画学

培养绘画人才,入学资格无明确限制

贵胄子弟学校

宗学

为赵室宗室子孙设立的学校,八到十四岁入学

内小学

专为贵胄子弟中的儿童设立,专选十岁以下资质优异的宗室子弟入学

国立小学

政府设立并管辖的普通小学

特殊性质的学校

临时性教育机关,凡赴京应试士子和落第举人均可入馆听学

州县学

各州县设立,中央委派学官和教授,优秀者可升入中央太学

——摘编自游彪著《追宋》

材料二   明初学校设置分为三个层次:

社学

明初,民间自立社学,延师儒以教子弟,有司不得干预

府、州、县学

明初,各府、州、县皆设学校。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一人,为教官之长。生员在学专治一经,但不能直接做官,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或是经过岁贡进入国子监,才可能有做官的机会

国学

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其中品官勋戚子弟为官生,地方保举民间俊秀及府州县岁贡生员为贡生。国子监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每季度都有考试,考试及格即可授官

——摘编自王天有著《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和明代教育体系发展与完备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七学,据《新唐书》记载:“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或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或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四门学,生千三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以上子为之;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当时对学生的身份限制较为严格,只有律学、书学和算学才允许酌收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在地方州县也设有经学博士、助教,主管教育本州县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和管理体系。

宋朝,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学,州县各设州县学。国子学收朝廷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资格限制有较大程度的放宽。宋朝是书院发展的兴盛时期,数量多、规模大、组织严密和制度完善是空前的。南宋许多著名理学家都热心于书院教育,如朱熹先后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书院为有志于学术的士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书院与家庭教育、蒙养教育等民间教育组织形式,是构成宋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时美芳《略谈宋代的教育改革及影响》、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学校教育与唐代相比有何发展,并简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学校教育发展的社会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