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1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以来贵戚专权、武人跋扈,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使殿试成为定制。隋唐进士科岁取不过二三十人,宋太祖为了笼络士人,还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并提高了录取后的待遇,科举得第后即可授官,不需像唐代一样再经吏部试。宋代还对考务工作进行了严格的纪律规范,将唐代未普遍推行的糊名法列为定制,并进一步实行誊录,使考官无法通过姓名或笔迹等信息确定试卷的归属。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改革的影响。

15-16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科举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汉晋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材料二宋太祖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使殿试成为定制。隋唐进士科岁取不过二三十人,宋太祖为了笼络士人,还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并提高了录取后的待遇,科举得第后即可授官,不需像唐代一样再经吏部试。宋代还对考务工作进行了严格的纪律规范,将唐代未普遍推行的糊名法列为定制,并进一步实行誊录,使考官无法通过姓名或笔迹等信息确定试卷的归属。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2)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明代规定,士子必须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州、府、县学资格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从而使官办学校与科举密切结合。考试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并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即“八股文”,它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直到清末,八股文一直是读书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晚清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戊戌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并创办京师大学堂。废科举和兴才育学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清政府废除武举,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并颁布新学制,规定教育的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制。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被废除。

(3)概括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