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1 组卷1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
——据《中华文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2016·宁夏银川·一模
知识点:科举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科举考试原则上允许自由报考,“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呈文去留”;由于取士原则兼顾士子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显贵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官员不避讳直接向选举机关推荐人才,仅就考试规则而言,则尚不周严。宋朝确立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它的作文体例为考生和考官提供了相对客观、标准的评价框架,但是忽略了思想见识,实际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科举取士过程中,由于东南之人长于文章,应进士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因此,对省试录取名额的分配,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欧阳修则认为应按乡试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谬滥”。这一争论表面上落实于地区或落实于个人的差异,却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科举对整个官僚制度的影响。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争论的原因。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三明辖境没有一所书院,到了宋代,三明辖境已有六所书院:将乐龟山书院、沙县凤冈书院和谏议(了斋)书院、尤溪南溪书院、建宁云谷书院、泰宁翠云岩书院。……两宋期间,福建共有九所书院得到皇帝的赐额,其中就包括龟山书院和南溪书院……在书院教育的推动下,宋代三明辖境中进士者有503人(历代共720人),泰宁有“隔河两状元,同堂四进士”、建宁有“一门四进士”的佳话。

——摘编自王晓媛《三明宋代书院考述》

材料二 据《福建通志·选举志·宋进士》记载,宋代福建进士共有7043名,约占全国总数的1/4左右,排名全国第一。……闽北地区的建州崛起,成力宋代福建科举兴盛的地区之一。……在科举兴盛的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科举世军,如侯官陆氏、长乐潘氏、连江李氏、福清林氏、崇安刘氏和翁氏、浦城章氏、仙游傅氏和蔡民、莆田方氏和舞氏,晋江王氏和曾氏、永春留氏和庄氏等。

——摘编自戴显群《试论福建科举的历史特点》

材料三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形成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到每榜数百人(唐代平均每榜不到26人)。宋代考官的隶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要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够之为“锁院”;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题的制度。

——摘编自冯国超《中华文明文》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三明书院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福建科举繁荣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管理机构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投卷”与“公荐”的影响,唐代科举中请托奔竞之风盛行,而主考官与中举者之间也容易结为特殊的“座主”“门生”关系。宋代对于科举取士全过程的控制日趋严密,在各个环节上强化防范。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作“别头试”;下层官员参加考试,也另行组织,称为“锁厅试”;考试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称之为“锁院”:自真宗朝始,各级考一律“封弥”“誊录”。

——摘编自袁行席、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孙中山具有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中,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材料三   中国于2006年开启了公务员队伍建设有法可依的新局面。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的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队伍就是落实政府行政职能、践行国家治理责任的战斗队,只有不断培育出更高素质的公务员、建设更高能力的公务员队伍,政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行政体系效能才能不断提高。

——摘编自贾海藏《新时代公务员队伍的建设路径:科学化+法制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对科举考试过程进行“强化防范”的两大环节,并结合所学,概述宋朝“科举取士”发生根本改变的表现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孙中山之所以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并简述当下中国公务员考录工作所呈现的趋势及其发挥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