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8 组卷129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13年10 月6 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10 月10 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
2015·云南保山·模拟预测
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作《朋党论》,文中提出。朋党自古就有,但朋党分为“小人之朋“和“君子之朋”。“小人之朋“是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这是“伤朋”,而“君子之朋“则是以志向和志趣为纽带的,这是“真朋”。朋党是否会危害政治,关键要看君主是否能正确区分和对待“伪朋“和真朋”,如果皇帝能“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那么天下就会大治。清朝雍正皇帝对欧阳修的《朋党论》极为不满,亲自写《御制朋党论》,反驳欧阳修的观点,认为欧阳修此文破坏了天尊地卑的君臣之分,“君子无朋,惟小人有之”,朋党培植党羽以营私利不惜损害公义,达到互相扶植、提携,有事相互关照之目的,暗地干扰皇帝决策。

——摘选自《品读国学经典)》


(1) 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欧阳修与雍正皇帝对于“朋党“观点的异同。
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市矛头直指袁世凯。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竞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阻碍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因素。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政党“与古代“朋党”二者的不同
以政治制度来治理国家是国家治理理性化的重要体现,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会由民初参议院于19124月北迁演变而来。

当时政党初立,各党政纲“雷同抄袭”,令人无从区分。同盟会领导人宋教仁试图将国民党建成一个政治的中心势力,依靠国会限制袁世凯。19133月宋教仁案后,国会的态度由强硬转向软化。5月初,袁世凯咨文参众两院,请先选举正式大总统后定宪法。起初,以国民党议员为主的国会表示反对,但后来他们认为,将来可用宪法来约束袁世凯,所以,通过了先选总统案,袁如愿当选正式大总统。10月底,宪法三读通过,公布在即,11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国会不能开议,宪法不能公布。19141月,袁正式下令解散国会。

——整理自蒋旭等《北洋政局的特点探析》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政治由传统向现代创造性的转化,其实践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社会政治变迁是中国政治文明走向现代化的肇始和雏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政治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两个历史性转变。中国的人民民主主义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也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从而塑造中国特色新型政治文明。

——王树林《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政治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袁世凯执政时期国会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文明”这个话题,自拟论题,并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晰)。
以政治制度来治理国家是国家治理理性化的重要体现,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72年,宋太祖“命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兼淮、湖、岭、蜀水路转运计度使”,此举为宋朝转运使设置之发端。朝廷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着意限制藩镇权力,而转运使易于得到信任。这就为它插足地方事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至977年,尽除节度使所辖支郡,将地方管辖权委托于转运使,以至“转运使于一路之事无所不总”。

——李其旻《宋朝‘路’制浅析》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会由民初参议院于19124月北迁演变而来。当时政党初立,各党政纲“雷同抄袭”,令人无从区分。同盟会领导人宋教仁试图将国民党建成一个政治的中心势力,依靠国会限制袁世凯。19133月宋教仁案后,国会的态度由强硬转向软化。5月初,袁咨文参众两院,请先选举正式大总统后定宪法。起初,以国民党议员为主的国会表示反对,但后来他们认为,将来可用宪法来约束袁世凯,所以,通过了先选总统案,袁如愿当选正式大总统。10月底,宪法三读通过,公布在即,11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国会不能开议,宪法不能公布。19141月,袁正式下令解散国会。

——整理自蒋旭等《北洋政局的特点探析》

材料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政治由传统向现代创造性的转化,其实践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社会政治变迁是中国政治文明走向现代化的肇始和雏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政治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两个历史性转变。中国的人民民主主义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也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从而塑造中国特色新型政治文明。

——王树林《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政治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分路而治”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指出其对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袁世凯执政时期国会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文明”这个话题,自拟论题,并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