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30
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明朝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生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从15世纪30年代起,(明朝)政府正式取消了用银的禁令,大部分支付都用白银。当时大明宝钞还在发行,民间则使用白银支付,在纸币贬值的情况下,民间用白银来保存自己财富的价值,对于白银的需要,超过商品流通对于货币的正常需要。……白银货币化使得明代国家的货币垄断权受到削弱,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经济控制力严重弱化,明朝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专制王朝拥有的资源更多地让位给市场。
——陈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和荷兰也开始把西班牙白银运往东方。1601—16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运出75万英镑的西班牙白银(约合250万杜卡特)到远东,多数流入中国;崇祯十年(1637年),该公司船只首次到达中国。“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元。”
材料三 苏州府吴江县的盛泽镇原为一个荒村,弘治初年居民也不过五六十家。正是在这一时期,居民开始从事丝织业。至万历、天启年间,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巨镇。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道盛泽镇的繁华:“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养蚕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稠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府货币政策的变化。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论述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15-16高三·湖南岳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盛泽镇丝织发达,经济繁荣,其兴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鲮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摘——选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

材料二   什么电报啊,电灯啊,电话啊,样样完备。银楼钱庄有多少,绸缎洋货铺有多少,市肆繁盛,人烟稠密,物质文明,也是蒸蒸日上。

——选自1924年3月15日《盛泾》第四版

盛泽纺绸,昔蜚声于世。近以人造丝织品之竞争,及南洋各地关税壁垒之高筑,遂至一落千丈。

——选自1935年版《江苏省鉴》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戌倍增长,到21世纪初,盛泽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及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

——选编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概括盛泽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盛泽镇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经济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二 明嘉靖年间,这盛泽镇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不到十年,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三 明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至嘉靖时,“居民百家,锦绫为市”(嘉靖《吴江县志》)。“入清,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焉,遂成巨镇。”(同治《盛湖志》)

﹣﹣《盛泽镇志》

材料四 (盛泽)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五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成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2)材料二中施复夫妇的身份有何变化?表明明朝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和四反映了盛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属于哪种类型的市镇?
(4)材料五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7 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 世纪下半叶至 17 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 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江南官营织机有 3500 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徭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家就有“织帛工及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历史大变局”的突出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