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5 组卷1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不列颠之战开始后不久,一些德国飞行员遇到一种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当时德国飞机还没有独立的机载导航设备,主要靠地面无线电定向信标导航,在过去他们根据地面提供的无线电信号对目标进行轰炸,命中率是比较高的。可是后来,他们仍然是根据地面指令飞行和轰炸,绝大多数的炸弹却不能命中目标,而且多数投在了荒山旷野……原来,英国研制出了一系列“梅康”电台,用于截获德军电台发出的信号,然后加以放大再发射出去,把德国飞机引入歧途。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电子干扰,也是最原始的电子战。
对于德国空军为何败在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手下,德国人贝克尔认为,戈林和空军司令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攻击目标,造成兵力分散,没有对重点目标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空袭,特别是夜间空袭的效果被大大的夸张了,使决策者不能正确判断敌人的真正实力,一再低估了皇家空军的力量,多次做出错误的决策。英国雷达网遍布各地,可以事先知道德方的一切攻击活动,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法成功。英国战斗机的损失率尽管较高,但由于大大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生产速度是德国的两倍以上),始终保持了较多的数量。

                                                                    ——﹣摘编自《二战中的决定性战役》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列颠之战的意义。
15-16高三·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
知识点:现代信息技术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凡尔登战役,是法国人在一战中最大的骄傲。从这场战役中得来的“炽盛火力结合坚强防御”的经验在日后的战斗中被屡屡实践。“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成为法军最新军事思想和行为准则,所有的一切皆围绕其展开作业。野战条件下的部队机动被严重忽视。马奇诺防线便是这种军事思想的最佳实践。利用现代技术将其发扬光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存在是德国决定通过比利时和荷兰进攻的重要原因。

——魏西京《“马奇诺防线”的背后》

材料二戈林和空军司令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攻击目标,没有对重点目标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空袭,特别是夜间空袭的效果被大大夸张了,使决策者不能正确判断敌人的真正实力,一再低估了皇家空军的力量,多次做出错误的决策。英国雷达网遍布各地,可以事先知道德方的一切攻击活动,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法成功。英国研制出了一系列“梅康”电台,用于截获德军电台发出的信号,然后加以放大再发射出去,这是最原始的电子战,用以把德国飞机引入歧途。英国战斗机的损失率尽管较高,但由于大大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生产速度是德国的两倍以上),始终保持了较多的数量。同属英联邦的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的空勤人员投入英军,许多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撤至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了保卫英国的行列;还在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中队”与英国并肩作战。

——摘编自《二战中的决定性战役》等

(1)“马奇诺防线”后来成为表面坚固,实际毫无价值的代名词。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马奇诺防线为何无法发挥制胜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不列颠之战的基本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年就出现过几次轰炸袭击。对平民的轰炸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抗议。轰炸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此做出的反应,引发了这样一种论点,即轰炸后方城市是迫使政府讲和的一种有效手段。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空军开始研制远程轰炸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炸被运用于各种目标,包括军事目标、敌人的部队以及平民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平民的轰炸使得战争的后方也变得很危险。(二战中)首次进行的持续的对平民的轰炸开始于1940年9月初。伦敦第一个遭受了沉重打击。德国的空军昼夜不停地轰炸伦敦达数月之久。数千人被打死或打伤,损失无法计算。但是,伦敦人的士气仍然很高。英国人称德国的这种空袭为“闪电战”,它很快成为英国全国的一种经历。“闪电战”被带到英国的其他许多城镇。伦敦人保持士气的能力为其他的英国人树立了榜样。认为选择平民作为轰炸目标会迫使英国讲和的看法,被证明是错误的。

—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材料二为了摧毁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动摇大后方人民的抗日意志,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屈膝投降,从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先后出动军用飞机9000余架次,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之久的轰炸。重庆大轰炸,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血腥暴行之一,其轰炸时间之长、次数之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惨重,不仅居于中国各大城市的首位,在世界反法西斯各国城市中也名列前茅。

—摘编自潘洵、杨光彦《论重庆大轰炸》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这一观点出现的历史因素。

(2)综合上述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大轰炸和重庆大轰炸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