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4 组卷15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
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
——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材料二 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至19世纪中期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14-15高三·湖北武汉·阶段练习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在先秦时期只是百家中的一家。汉代通过独尊儒术,把经学变成了官方意识形态。东汉末年,世代读经、世代做官的名士世家,逐渐成为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法和门风,号称士大夫。他们把儒家经典内化为自己的家法门风。他们是礼法文化的承担者和实践者,正是通过他们才使儒家伦理成为社会大众的行为规范。只是到了唐宋之际,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有文人官僚都可以成为士大夫了。

——摘编自张国刚《论唐宋变革与中国历史分期》

材料二   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之际士大夫地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及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绅士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宋太祖等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为皇帝所用。万历年间的民变遍布各地,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诸生、乡绅。此外,他们还负责维护道德、修缮当地孔庙和演习儒家礼仪及兴建学堂、书院、编撰地方志等。顺治年间,通过“科场案”、“通海案”等从政治上打击江南士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传统治理模式下,湖南乡绅曾国藩组织了乡村农民,形成兵为将有的湘军,蔚为第一代的“武力”群体。清末地方督抚,尤其直隶与东南诸省,均由这一级缙绅士大夫武力集团的领袖出任。1906年,清廷在丧败之余,承诺准备立宪时,各省组织了咨议局,确认了地方武力与缙绅的社会力量。1909年清政府仿日本《市町村制》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保甲制为中心的乡级组织逐渐被废,按照定章,由地方公选合格绅民,受地方官监督办理。武昌一举,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则是地方权力与社会势力相结合,最终推翻了北京的皇权。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绅士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乡绅在“传统治理模式”下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材料二   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国王启用乡绅治理地方的目的是强化王权,乡绅与国王、大贵族之间均存在依附关系,但在执行王室政策、法令的同时,自身利益与地方利益使得乡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形成“乡绅自治”。这是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的体现,也是近现代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乡绅对地方治理的影响主要通过担任治安法官来实现,治安、刑事司法、税收等体制都因治安法官权力的逐渐增大而被纳入其中。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

——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中世纪后期英国乡绅政治的不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共同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