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7 组卷20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料二: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
13-14高三上·河北保定·期末
知识点:其他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考核官吏的内容因职务而异, 据《宋史·职官三》记载,以“七事”考核监司。七事为“一曰举官当否, 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损, 四曰兴利除害, 五曰事失案察, 六曰较正刑狱,七曰盗贼多寡”。以“四善”、“三最”考核守令。四善为“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三最为“狱讼无冤、催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宋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是治吏的重要工具之一,事关对人才的选拔任用,不仅涉及到对其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和财经法纪的审计考核,而且还要做出评价,确定等级,作为对官吏赏罚任免升降的重要依据。
——《宋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
材料二 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
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据人教版教材、教参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官吏考核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1年,清政府行政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在中央,裁汰胥吏差役,归并、裁撤部分机构。在地方,裁撤河东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和滇、鄂、粤三省巡抚。同时,创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1906年9月,成立编制馆编纂官制,拟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司法之权则专属法部。守旧势力拼死反对。11月,西太后命令军机处一切规则,著照旧行。同时,改组中央各部,凡十一部,1907年7月,清政府谕准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将财政及兵马之事权,悉收回于中央政府。遭大部分督抚反对而收效甚微。9月,清政府下谕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11月,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1910年,资政院成立。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采取君主立宪之制,裁汰军机处等旧机构,原十一部调整为十部;组织首届内阁,在13名阁员中,满、蒙贵族占9名,其中皇族5名,被称为皇族内阁。不到半年武昌首义爆发。其后又不到半年,清王室主动下诏退位,清王朝宣告灭亡。

——摘编自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行政制度改革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