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门的监察机构。秦设置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 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明史·职官志》)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
15-16高二上·江西南昌·阶段练习
知识点:监察与谏议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监察体制在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建立后保证权力的有效实施也建立一项带有监察性质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职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的同时,在地方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听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沿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一位民主党派前中央领导人说:“多党合作好比是交响乐团,在作曲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提意见,各民主党派都应积极参与,最后公认由中国共产党博采众长来定谱。此外,乐团里有大提琴手、小提琴手等几十上百个演奏家,人民各有专长,各有其职,但如果各行其是,乐团就无法奏出和谐动听的乐曲,关键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演奏多党合作这部交响曲的指挥就是中国共产党。
(2)你能从材料中感悟到我国实行怎样的政党制度吗?
材料三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3)你能从材料中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春秋战国时的监察使由御史兼有。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魏晋时期,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在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元设御史台,在地方设行御史台,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材料二 20世纪初年,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对传统的监察制度改革。
一、都察院的改革。新政对地方监督制度做了重大修正,朝廷责成各御史于掌各道“访求利病”,专司纠察。“令各省于州县以上之补署,内外各局所之增减以及兵制、财政、学务、农业、路矿、警察诸大纲,按年列表,咨送都察院,以凭考察等”。
二、地方各省设咨议局。咨议局仿西方国家议会制度,相当于各省准议会机关,有建议权、咨询权和监督权。咨议局不仅监督各类公共事务,也监督各级官员活动,并多次迫使政府撤办一些违法官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和民主。是中国有史以来民间力量首次对无限官权的压制。
三、对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依照“三权分立”原则,实行司法独立,明确提出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并彼此制约。为保证司法公正,实行司法内部和外部的专门监督,相互约束。
——据《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的变革》(南华大学•肖宗志)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长官,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材料二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并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史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史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专制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