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5
新的社会阶层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的崛起,是春秋战国时代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文化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春秋时期,由于宗法制度、世卿制度尚存,士阶层的人数基本上是固定的。……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的知识分子。以前曾经有公职的大夫失去官职后,地位下降,但仍称作士。……后来,通过学习掌握了文化知识和某种技能的人无论有无公职,也不管职位高低,也都称作士。由于这些知识分子有才学、胆识和智谋,因而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和礼遇,“得士者昌,失士则亡”流传于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为盛行。
——摘编自朱冠军《浅析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的演变》
材料二 : 一般人往往说,中国过去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我认为称它是君主则诚然的,称它为专制,那就未免有一点冤枉。中国社会,自秦以下,便没有所谓特权阶级之存在。政府里面的做官人,并不是社会上享有特权的贵族。……中国从汉以下,国民参政,均有一种特定的制度,汉制先入学校受教育,毕业后,进入政府历练办事,做事务官,当时称做“吏”。待他练习实际行政有经验,有相当成绩,便得推举到朝廷,再经一度考试,才正式做政务官。至手官阶高低,则由其服官后成绩来升降。……所以中国自汉以后,固然有皇帝,但并没有封建贵族。……所以中国的传统政治,实在不能说它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士的身份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钱穆有关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观点。
14-15高一下·黑龙江双鸭山·期末
知识点:军机处和密折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新的社会阶层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的崛起,是春秋战国时代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文化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春秋时期,由于宗法制度、世卿制度尚存,士阶层的人数基本上是固定的。……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的知识分子。以前曾经有公职的大夫失去官职后,地位下降,但仍称作士。……后来,通过学习掌握了文化知识和某种技能的人无论有无公职,也不管职位高低,也都称作士。由于这些知识分子有才学、胆识和智谋,因而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和礼遇,“得士者昌,失士则亡”流传于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为盛行。

——摘编自朱冠军《浅析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的演变》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下海”经商,自我创业,或进入民营科技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摘编自吴忠明《怎样看待中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材料三   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此外,“经理革命”的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渗透等等,各种因素促使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他们对于西方社会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不满……。政府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长远目的,被迫通过立法推行一些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资本家与其他高收入者相当一部分收入被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

——摘编自吴浩《新中产阶级的崛起与当代西方社会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分析士的身份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的社会阶层的特点,分析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卿世禄制是氏族贵族特权的残余,亦是对君主任免官吏权力的限制。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没落的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到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此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摘编自沈长云等《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官僚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从封建政府的视角简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