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44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论
史实
1517 年爆发的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的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④莱辛(1729~1781):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
⑤康德(1724~1804):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1871 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
⑥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
⑦1866年,普奥战争。
⑧1870年,普法战争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2)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3)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
——冯静《民族主义、现代化与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诠释与反思》
(4)结合建国初的史实,评述作者的观点。
2015·山东枣庄·二模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启蒙运动宗教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中国近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幅图片。

(1)材料一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1936年前,在西南现代工矿企业几乎是空白。……1938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为普遍之调整与提倡”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在这年6月的经济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工矿事业之发展,注重西南各省为已定之方针”。于此,西南很快变身为新兴工矿企业最集中的区域。……在迁入地的分布上,仅四川、重庆等地的内迁工厂就有430多家,60%以上的内迁厂矿都聚集到了川渝地区。因此,有评论称:“川渝工业区是后方主要的工业区”……这些新建和内迁的企业在当时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现代企业的骨干力量。
——张守广 《抗战时期西南工业全息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建立工矿企业及大量工厂内迁的原因,分析在西南建厂及大量工厂迁居川渝等地的影响。
材料三: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
——冯静:《民族主义、现代化与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诠释与反思》
(3)结合建国初的史实,评述作者的观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