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甘地家族都虔诚地奉行‘毗湿奴’。在古遮拉特,无论是耆那教,还是毗湿奴信徒,都十分严厉地反对和排斥肉食。我从小就是在这种宗教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而且我非常孝顺我的父母。我知道,如果他们获悉我破戒吃肉,他们就会吓坏。”
——《甘地》
材料四 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在古遮拉特文中,我也用过英文的“消极抵抗”这几个字来描述它。有一次我在欧洲人的一个集会上发觉“消极抵抗”这个词句的含义太狭隘了,我还发觉它被当作弱者的武器,其特点是仇恨,最后还可以成为暴力。因此我不得不反对这些解释。……(后来)我把这个词改为“萨提亚格拉哈”(即坚持真理)。从此便成为古遮拉特文中表明这个斗争的通称。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在寻求救民救国途径的过程中发生的转变。
(2)依据材料三,分析甘地戒绝肉食的原因。
(3)依据材料四,说明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前后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决定上述人物采取不同斗争方式的因素。
14-15高二下·江苏盐城·期中
知识点:“亚洲觉醒”的先驱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对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早年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后曾接受西方教育。1905年,他将中国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他曾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专注于实业,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并表示自己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二十万里铁路,使中国早日富强。在《实业计划》一书中,他规划了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提出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条件下,引进外资和技术。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多次提到“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摘编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

材料二   甘地成长在一个虔诚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家庭,曾赴英国学习法律。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此背景下,甘地举起非暴力不合作的旗帜,发动群众进行争取自治独立的斗争。甘地认为,“非暴力”的核心就是“爱”,他主张:“非暴力不但具有‘不伤害’的消极方面,而且具有‘爱’,即对犯错误者行善的积极方面。”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即爱的方式,去感化和唤醒人的内在善性,从而使恶人弃恶从善,使犯错误者改邪归正。在他及国大党的领导下,共进行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斗争。甘地认为振兴印度经济必须从复兴手纺车开始,“回到纺车去”成为甘地经济思想的中心口号,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成为他的经济自主运动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民主义.甘地主义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形成不同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民主义和甘地主义共同的历史意义。
(3)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盛顿血战七年,赢得美国独立,被美国民众尊为国父。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华盛顿为独立而争,先生为三民主义而斗,四十年如一日,几死者十余次,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
——卢绍稷《东西两国父》
材料二 列宁说:“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
——《列宁选集》1972版第三卷
材料三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四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华盛顿并称“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拿破仑是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典型代表。作为法国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他是怎样建立个人独裁的?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华盛顿和拿破仑有什么共同举措?
(3)材料三、四中孙中山、甘地从事斗争的手段有什么共同点?他们选择这种斗争方式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华盛顿和甘地领导的斗争有什么共性?从手段和结果分析其差异性。
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和甘地在中外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盛顿血战七年,赢得美国独立,被美国民众尊为国父。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华盛顿为独立而争,先生为三民主义而斗,四十年如一日,几死者十余次,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
——卢绍稷《东西两国父》
材料二 列宁说:“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
——《列宁选集》1972版第三卷
材料三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四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五 1783年12月,华盛顿向大陆会议辞去了他所有的公职,回家务农……1786年,华盛顿响应国家号召再度出山,主持了1787年的制宪会议……
1912年4月,孙中山向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1913年7月.孙中山再次举起斗争大旗,组织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
(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华盛顿并称“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拿破仑是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典型代表。作为法国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他是怎样建立个人独裁的?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华盛顿和拿破仑有什么共同举措?
(3)材料三、四中孙中山、甘地从事斗争的手段有什么共同点?二者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具体结果上有怎样的不同?
(4)孙中山和华盛顿先放弃手中权力,后来又都选择了复出,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各自复出的原因。
(5)以上四位历史人物在各国斗争中表现各有不同,但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作出的贡献有其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主要体现在哪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