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4 引用1 组卷14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国子是公卿大夫及诸侯的子弟,因为他们不是嫡长子或嫡子,所以没有继承权。但他们经过学校教育,完成学业之后,在王的侍卫亲军或禁卫军中服务若干年,等到40岁以后,便可以取得入仕的资格。士要由司马考辨其才能,司马根据他们的才能,草拟出使用意见报告给王,由王确定官拜何职。上报给王的人才称为“进士”。贡士是由诸侯选拔的,由诸侯直接贡献给天子,经过天子考试合格者,可以依照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有的还可以得到爵位及封土,跻身于世袭贵族的行列。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契合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或者说是与其相适应的,它随着封建集权政治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并历经了发端、成熟、衰败等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在秦汉时期完成了基本轮廓的构建,到隋唐时期,文官制度日臻完善,走向成熟,而到了明清之际文官制度却逐步趋向了腐败与衰落之势。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健全的监察机关和完善的检查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1)材料一中的“贡士”制度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一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汉代到唐代我国文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4-15高二下·河南周口·期中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国家的管理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的官吏,因此各国都重视官吏的选拔、监督,官吏选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指贵族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到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制、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大中正、中正,由在各州、郡设置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辞章、经学理论、政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数等。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考试;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其考卷实行糊名法和誊录制。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部分改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围绕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起来的。如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隋唐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于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监察设置的根本目的是对权力的制衡,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中国历史上监察制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监察官对行政官权力的制衡,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衡,皇权对官僚权力的制衡,监察官之间权力的相互制衡。中国古代监察组织独立也经历了形成、曲折中艰难前进、巩固发展、变化调整、调整完备与严密五个时期;在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古代对监察官的选用既有“刚毅守节”“忠直亮节”等道德素质要求,也有关于基层经历、专业能力、任职回避等的要求。如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受御史”。另外,自秦汉以后,中国监察法规逐渐完善,并传承延续,基本没有中断,使历代监察有章可循。

——部分改编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监察制的效能。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对现今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牵制权力的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中国古代很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很早就有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
——摘编自《中国古代反腐败的三种方法》
材料二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据此指出:“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詹也。夫释己教人,是为逆政;正己教人,是为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
材料三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产生于政府划分为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以后。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健全的制度、详密的规范、鲜明的特点。
——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再说到(汉代)选举制度,至少他们已懂得政府用人该有一客观标准,不能全凭在上者之私心好恶。至少他们已懂得该项标准,不该是血统的亲疏,不该是势力的大小。亲的、责的、强的、富的,都不够此项标准,而采取一项以教育与知识与行政实习之成绩,来定取舍进退之标准,而又懂得平均分配到全国各地区,这也不能不说是在当时已算合理化,已算开明与进步的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五: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进行佐证。
(2)据材料二,诸葛亮认为建立廉洁政府的首要前提是什么?谈谈对监察制度反腐的认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以前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选拔途径,并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如何“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选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汉代选举制度中有何“开明与进步”之处?材料五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式分别是什么?
(5)谈谈文官制度对我国目前干部队伍建设的借鉴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