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50
“自由”是人类重要的价值观,追求人的“自由”是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内容。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是“自由”的制度保障。同时,自由也是有条件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的自由主义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绝对主义,争取个人的政治权利,争取宪政政府……到十九世纪中期,欧洲的主要国家和美国大致完成了这方面的任务。
——李强《自由主义》
材料二 “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做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秋瑾集》
材料三 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
(1)结合材料一,从欧美政治文明的发展角度,指出19世纪以前欧美主要国家在反对绝对主义争取宪政方面取得的成就。
(2)材料二中秋瑾认为女性获得“自由的福”的条件有哪些?中国女性从传统的“三从四德”到近代以后收获“自由的福”,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近代妇女解放的原因。
(3)材料三中西奥多•罗斯福的这句话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得到了印证,请结合此时美国国内和国际形势来说明“没有秩序的自由”带来“破坏性”的表现。二战后西方国家在构建“自由的秩序”又有哪些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自由”有何看法?
2015·广东珠海·一模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787年宪法的意义和局限性罗斯福新政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口开埠以后,江汉关以下地段开辟了租界区。外国人在汉口有自己的码头货栈,兴建了工厂公司,开办了航运业。汉口的商业中心,从沿河一带向沿江一带转移。汉正街的繁华盛景,逐渐被六渡桥、江汉路以及租界滨江商业区所取代。汉口人的日常用语中,除了洋船之外,多了洋火、洋油、洋蜡、洋布、洋铁、洋油灯等一系列洋字号的名词。在洋街的影响下,汉口向近代城市迈进的脚步缓慢地移动了。1871年冬,清政府在汉口设立招商局。 1889年,洋务派人物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以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加速了汉口前进的岁伐。
材料二   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三 “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秋瑾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口出现的新现象,谈谈你对这些新现象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交通的特点, 分析该特点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秋瑾认为女性地位提高的条件有哪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教育、思想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从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法律、伦理道德的原则,用以规范和限制女性的行为……中国古代把“主内”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天职……

——摘编自《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独特贡献》

材料二“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秋瑾集》(1874—1907)

材料三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巴黎,女裁缝、女鱼贩和洗衣妇加入了攻占巴士底狱的行列。10月,一支六、七千人的妇女队伍排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她们强迫沿途所遇的妇女参与进来,涌向凡尔赛,包围了王宫。随后法国革命者对妇女进行了政治教育和动员,他们授给妇女“女公民”的称号,允许她们出席旁听议会和各区大会,接纳妇女进入俱乐部等等,随后妇女们开始组建了妇女俱乐部。1791年9月,从事戏剧创作的妇女玛丽·古兹发表了以《人权宣言》为蓝本的《妇女与女公民的权利宣言》。1792年3月6日,波林娜·莱昂向立法议会递交了一份由319名妇女签名的请愿书,要求成立妇女国民自卫军,保卫祖国。

——摘编自舒丽萍《法国大革命时期公共领域中的妇女》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妇女的地位有哪些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巴黎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并说明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女性地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某种角度而言,解决贫困之道反映了人类文明的程度。阅读材料,完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我们可以看到,新济贫法实际上是对旧有济贫法的一次重大变革与修改,在救济方式、救济对象的确认以及具体的管理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变化。从旧济贫法到吉尔伯特法、斯皮纳姆兰法,政府的救济在不断的宽松,而新济贫法则一反常态,使济贫要求变得严厉起来。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济贫法”颁布的主要目的。并扼要说明此法出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总统为解决当时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材料三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3)材料三中“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