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69
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见宋代草市镇表)
宋代草市镇
四川盆地
江南地区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地域名
市镇数(个)
功能
成都府路
202(179镇23市)
茶叶、盐业的贩运、买卖为主
两浙西路
258(58镇200市)
桑蚕缫丝、制笔、冶铸、榨油等
潼川府路
450(370镇80市)

两浙东路

330(54镇276市)
利州路
135(115镇20市)
夔州路
117(89镇28市)
合计
904(753镇151市)
588(112镇476市)
市镇密度
0.003个/ km²
0.005个/ km²

(表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信息,对“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予以说明。
材料三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法令
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法案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
2015·四川宜宾·一模
知识点:宋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特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内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内容新经济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苏俄(联)二三十年代农业生产情况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建立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摘编自2008年8月《大生》

材料三   


材料四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卷三》


(1)根据材料一中指出苏俄(联)当时农业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及其目的。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4)80年代初关于“大包干”存在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大包干”就是分田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倒退。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批驳。

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道:“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20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三   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拨专款支付租金。

材料四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