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4 引用1 组卷234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材料二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三 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
——H. R.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3)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什么?“大工业”“打破这种平衡”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
14-15高三上·安徽铜陵·阶段练习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古代曾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明清以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内容备注
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筒车、曲辕犁
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材料三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