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3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他在传统训练中深受湖南籍的清初异端思想家王夫之的影响。1847年中进士后,曾于翰林院任职。他在曾国藩手下参与过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实际经验。郭嵩焘担任过多种官职,包括署理广东巡抚。然而,他于1877年成为中国第一位驻西方国家的公使。作为一位外交官,郭嵩焘在工作中密切联系并极度依赖李鸿章。1862年他曾经在李鸿章的幕府中短暂任职。虽然两个人在外交事务中的观点接近,但郭嵩焘的改革主张比李鸿章激进得多。郭嵩焘的欧洲之行激起了轩然大波,使得他回国时(1878年末)没有照例去北京,而是直接回到了湖南。他被提前罢职后,继续在湖南以通信方式向李鸿章提建议。
——(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成为第一位驻西方国家公使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受冷遇的原因。
2014高三·山西·专题练习
知识点: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竟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䜣,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   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提出了学习西方制度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竟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䜣,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嵩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 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