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大门被强制打开,西方科学、西方文化、西方医学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国文化,阻碍了中医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各种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强调西化,还强调抛弃掉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在医学界尤为突出,中医进入浮沉时期。此时,中医的理论体系不符合西方科学思想,于是中医界开始针对中医存废的问题,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争论。中医之所以能历经岁月长河至今,就是因为中医一直能够医治疾病挽救生命,而中医之所以遭遇生存和发展危机,也正是因为中医医治疾病的功能遭遇困境和质疑,主要是遭到来自西医的攻击。

——摘编自张斯靓《建国后的中医存废之争及其反思》等

材料二:中医既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中国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百年以来,中医的发展走过了崎岖之路,包括数次中医的存废之争。每次中医存废之争都由起初的中西医之争,走向了中西文化之争和医学建制之争。……西医在中国的建制化是与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同步开始的,而建制化建设初期的主体力量是海外学习归来的留学生,正是这些留学生学成归来后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对当时主要以民办诊所为主的中医医疗机构形成了建制化冲击。……而每次中医转危为安,都得益于文化和建制力量的庇护,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生存危机问题。

——摘编自张培富《21世纪中医的创新发展—一从文化与建制庇护下中医生存谈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医之争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生存危机。
2024·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戊戌维新之以前,中西文化结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究其实质而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思想界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正是这种论争的极端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并谈谈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医学具有独特的医疗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名利思想是“医人之膏肓也”,医者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chi相貌丑陋),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要防病于未然。中国古代医学主张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要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二自辛亥革命起,中医药学就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一分子。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落后于时代。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西医专门学校而没有涉及中医。1929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

——摘编自《历史上的中医废立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学的医疗原则,并指出其文化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中医在近代陷入困境的原因。
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二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71年,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在失败了190次之后,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屠呦呦医学研究取得成就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