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魏之际,天下纷争,时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度整顿风气,打击豪强,实力迅速提升,“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曹魏名臣刘晔指出“(辽东)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公孙度更是越海收东莱诸县,自立为辽东侯。曹操平定北方后,东部鲜卑开始大量进入辽河以西地区,并不断向东迁徙,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九月,鲜卑内附,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

——摘编自张天放《汉末至东晋初期人口迁徙对辽东地区的影响》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总的来看,汉末的人口流向是由青州(今山东东北)、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向幽州(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迁移;由山东半岛渡海向辽东迁移。今天的辽宁等地是当时主要的人口迁移区域。学者对比两汉辽东户数,统计出其增长率为14.625%。对照全国户口负增长的形势,这一数字相当可观。迁入人口多来自周边的幽、冀二州和渤海海峡对岸的山东半岛,幽冀民众大多由“卢龙塞”和“傍海道”进入辽东,而山东半岛居民则大多“浮海”至辽东,其中不乏时之名士:如东莱人太史慈,北海朱虚人邴原、管宁,乐安盖人国渊,平原人王烈,等等。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时期渤海航运与辽东浮海移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末涌向辽东的人口构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末辽东移民大量涌入的原因。
2024·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摘编自曹文柱《乾坤众生》

材料二   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显然缩小了的数字,在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人数,1845年一百八十人,1849年二百八十人,1851年二千零六十六人。香港总督包令(18541859年在任)在亲眼看见厦门掠卖华工的情况后,不得不承认:几百个苦力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夏威夷群岛)等印记。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三版)

材料三   新加坡社会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缺乏社会向心力所需要的同质性因素。英国占领新加坡后,不追求同化当地民众。为了开发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把新加坡定为自由港,建立了自己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实行总督制,并从东南亚地区招揽大量劳动力。华侨从1830年占总人口的30%1860年超过65%。它还一直都是东南亚移民的中转站,人口流动性较大。

——摘编自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新加坡社会“高度的异质性”形成的历史背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5世纪未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锐减了约90%。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则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三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辻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数的增长。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的75%居住在28个国家,少于1990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

——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8世纪全球人口迁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人口迁移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幽冀诸州位居中原与东北通衢,迄东汉末,历魏晋十六国及北朝,先后形成三次人口大变动的高峰,移民流动累计约有五六百万人次。公元189年,青、徐两地的士庶游走避乱者达百万口。此后经过汉魏之际第一次大动荡后,开始趋向相对稳定。公元319年,石勒脱离刘汉,建后赵,此后,赵魏幽州历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诸朝进入第二次居民大动荡时期,一直持续到北魏占据河北。公元418年以后,随着北魏在幽冀州统治的稳定及其军事重心的南移,河北成了其安置降民的主要地区之一。在此期间,拓跋氏为充实京畿和开发周边地区,以及控制豪右,先后将辽西、辽东数十万人口迁入幽、燕等州。这一时期迁徙还为了调整河北地区人地矛盾,这种由狭乡徒之宽乡的移民,魏晋南北朝时期,见于记载的仅东魏一次。幽冀诸州汉民流移他乡主要依靠宗族亲属及乡里关系建立组织,以家族、乡里为单位,聚族移居,而北地及并肆流民徒移河北,则多是靠部落军事编制或部属关系。

-摘编自牛润珍《魏晋北朝幽冀诸州的移民与民族融合》

材料二   河北地区在元代属中书省管辖。元末明初的长期战争,导致此地区人口骤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尽管元顺帝北逃大漠,但故元兵力仍不容小视。他们不甘失败,经常派兵南下骚扰,北平府地处防御前沿,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洪武初年,确立了“令狭乡之民迁于宽乡”这一移民原则。另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南下。作为首都的北京和作为京畿重地的顺天府,需要更多的人口和繁荣的经济。建文四年(1402),朱棣把一批来自各地的罪犯及家属迁入北平,对那些在“靖难”之初携印逃亡的北平布政司所属州县官219人,下令入巢赎死,并发兴州充军屯戍。这一过程在以后的年月中不断延续。永乐五年,政府较大规模的移山西及山东人民入北京州县,这次移民迁入的地域范围是南至武清,北至居庸关,东至白河,西至西山这样一片广阔的区域。迁都北京后,除了一方面将南京的文武百官迁入北京,另一方面又将南京的人民和工匠27000户迁入北京,以应新首都的需要。洪武时代南京城驻军有42卫,其中大部分调入了北京城。除了从南京城调入军卫以外,还从河南等地调入了大量卫所,每个军人携带两名家属,军籍移民的数量约为70万。

—摘编自曹树基《永乐年间河北地区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北朝时期幽冀诸州移民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永乐年间河北地区成为移民重点地域的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共同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