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商洪仁辉上告中国政府案

材料   英商洪仁辉事件乾隆十九年(175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指示洪仁辉设法扩大贸易范围,开辟新的贸易港。乾隆二十年(1755年),洪仁辉等人抵达清政府指定的通商口岸宁波时,受到当地官员热烈的欢迎。因浙海关的关税比粤海关关税低,杂费也比广州方面少,所以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二十二年间(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都派船去宁波贸易。英国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使广州口岸大受影响,前来贸易的商船比之前减少了半数有余,并出现关税锐减的局面。两广总督会同闽浙总督奏请禁止洋船往浙江贸易。乾隆皇帝同意他们的意见。在宁波贸易的尝试被阻止后,英国人选择派洪仁辉向中国皇帝控告他们的“委屈”,并直接提出多口通商的要求。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皇帝发布谕旨:

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看来番船连年至浙,不但番商洪任等利于避重就轻,而宁波地方必有奸牙串诱,并当留心查察。如市侩设有洋行及图谋设立天主堂等,皆当严行禁逐,则番商无所依托,为可断其来路耳。如或有难行之处,该督亦即据实具奏,再将前折随奏交部议覆,可一并传谕知之。

——摘编自倪月菊《洪仁辉与“一口通商”》等

(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2)案件的产生与处理意见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23-24高三下·山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55年,在东印度公司的指示下,东印度公司的翻译,英国人洪仁辉带领商船前往宁波试航,希望扩大贸易范围,开辟新的贸易港。当他们抵达宁波港时,受到当地官员的热烈欢迎。更令他们惊喜的是,浙海关关税比粤海关低,各种杂费也比广州方面少很多。

1755年至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屡屡绕开了广州口岸,派船去宁波贸易,致使粤海关关税收入锐减。两广总督等官员急忙向乾隆上奏,希望禁止洋船前往宁波贸易。乾隆皇帝便通知浙海关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企图通过关税手段让洋商无利可图。不料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1757年南巡回京后,乾隆发布了那道著名的圣旨,并规定洋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而只能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外商的交涉事宜,从而开始实行全面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1759年,洪仁辉又至浙江,为定海总兵所驱退。旋而北上天津,向乾隆递交诉状,言广州行商欠款与外商受粤海关勒索之苦。乾隆一边下令严查粤海关监督李永标,一边将洪任挥囚于澳门3年。此即所谓的“洪任挥事件”。1759年,朝廷有颁布《防夷五事》,规定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指定的会馆中。并且不许在广州过冬,不得外出游玩,甚至还特别规定“番妇”不能随同前往;而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商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闭关锁国”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洪任辉事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对外关系大都通过海路。宋代发展海外关系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贸易。北宋初期,宋太宗派遣宦官八人,分四路“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宋代在京城设置“榷署”,作为中央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并在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等港口均设置市舶司,以“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北宋仁宗时期,市舶收入已达五十三万贯,英宗时更增至六十三万贯。1146年,南宋高宗在谕旨中强调:“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摘编自何茂春《中国外交通史》

材料二   1757年,乾隆帝获悉英国商船近年来纷纷舍弃广州,前往浙江贸易,派遣浙江巡抚杨廷璋查办。之后闽浙总督杨应琚奏称:“粤省现有洋行二十六家,遇有番人贸易,无不力图招致,办理维谨,并无嫌隙。惟番商希图避重就轻,收泊宁波,就近贸易,便益良多。若不设法限制,势必渐皆舍粤赴浙。再四筹度,不便听其两者贸易。”帝深以为然。12月20日,乾隆正式降旨定广州单口通商,谕称:“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广州单口通商直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才告结束。

——摘编自李文海主编《清史编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清两代海上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对外关系大都通过海路。宋代发展海外关系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贸易。宋初期,宋太宗派遣宦官八人,分四路“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宋代在京城设置“権署”,作为中央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并在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等港口均设置市舶司,以“掌蕃货海舶征権贸易之事”。北宋仁宗时期,市舶收入已达五万贯,英宗时更增至六十三万贯。1146年,南宋高宗在谕旨中强调:“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编自何茂春《中国外交通史》

材料二 1757年,乾隆帝获悉英国商船近年来纷纷舍弃广州,前往浙江贸易,派遣浙江巡抚杨廷璋查办。之后浙总督杨应瑶奏称:“粤省现有洋行二十六家,遇有番人贸易,无不力图招致,办理维谨,并无嫌隙。惟番商希图避重就轻,收泊宁波,就近贸易,便益良多。若不设法限制,势必渐皆舍粤赴浙。再四筹度,不便听其两者贸易。”帝深以为然。12月20日,乾隆正式降旨定广州单口通商,称:“制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省。此于粵民生计,并赣、留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广州单口通商直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才告结束。

——摘编自李文海主编《清史编年》

材料三 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廷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四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摘自《习近平在博鉴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清两代海上对外贸易政策差异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