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祖国-母亲”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它塑造了公民的国家认同。下表是“祖国-母亲”这一隐喻在中国近现代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喻象典型代表
“弱者的母亲”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祖国母亲”丢失了孩子,是“骨肉分离”的受难者。
“受辱的母亲”1937年胡风《为祖国而歌》:“侮辱”“苦难”“眼泪”“呻吟”“蹂躏”“屈辱”等都是那一时期“祖国母亲”隐喻的关键词。
“新生的母亲”1959年巴金《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飞奔。”
“强大的母亲”,且隐喻“日常化”1981年张鸿西《祖国,慈祥的母亲》:“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长江黄河欢腾着,欢腾着深情,我们对您的深情。”

——摘编自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点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江苏·模拟预测
知识点: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祖国—母亲”通过“拟血缘关系”映射了个体与国家间的关系,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下表为中外各国关于“祖国—母亲”的经典表达。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伊苏克拉底
(前436—前338
我们在这片乐土出生,能够让至亲具名写信给我们的城市。只有我们雅典人有权利称我们的城市为奶妈、祖国和母亲。
1793年出版的
《法兰西共和教义问答》
儿子的灵魂安慰道:“母亲,不要哭泣,你的儿子为祖国而死。”祖国化身为母亲高呼:“我是共和国母亲,你的热血将为我赢来自由,也将抚慰我的伤痛。”
1941年苏联画家托依泽创作
《祖国母亲在召唤》
宣传画上的“母亲”神情严峻,目光坚定,充满激情,她正在号召她的儿女拿起武器,打败侵略者。
1925年闻一多
《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35年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
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
1959年巴金
《我们伟大的祖国》
国家变了!社会变了!人也变了!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飞奔。
1984年歌曲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据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等整理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