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2
阅读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妇女虽获得法律上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由于女议员为数甚少,她们被排斥在至关重要的财政委员会或外交委员会之外。20世纪60年代,法国妇女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妇女不必经过丈夫的首肯便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举凡买卖、典押或分期付款购物等事项均需经过夫妻双方同意。但是对女子的歧视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在普通教育方面女童不再受到歧视,但在职业教育方面,对女子的歧视却是惊人的。在社会压力下,女青年继续转向人数过多、收入微薄的行业。

——摘编自王尔庆《法国战后女权运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人民的现实诉求,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妇女解放运动。1949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规定了妇女享有同男性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提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关于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规定:凡男女职工有同等技术、做同等工作、效力相同者,应得同等之报酬。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通过配合党的工作推动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法国妇女的处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4·安徽合肥·模拟预测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长期奉行的《选举法》(1429年制定)规定,只有年收入在40先令以上的自由农才有资格作为选民。19世纪初,符合规定的选民只有18万人左右,占农村总人口的4%,占城镇总人口的2%不到。对于议员,当选门槛更高,只有年收入20英镑以上的骑士才有资格当选,直接将等级在“骑士”以下的阶层排除在外;17世纪中期颁布的《克拉伦登法典》更是将非国教徒排斥在各级政府之外。19世纪中后期至一战爆发前,英国推行了多次改革,一再降低并最终取消了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犹太人等少数族裔的政治权利也获得了法律上的认可。

——摘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标志着全国普选运动开始。同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向社会公布。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统计,全国进行基层普选的地区,通过选民资格审查的人数占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尤其是农民广泛享有了选举权利。实施普选后,基层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人民更加信赖党和政府,群众和干部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再次确认了公民享有的选举权。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英国选举权主体的变化,并指出其主要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的英国和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选举制度建设的共同点,并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举制度建设的意义。
中国网2014年3月13日讯据法国《费加罗报》网站3月11日报道,根据联合国妇女署和各国议会联盟周二发布的“2014年妇女政治版图”统计,去年,各国议会中的女性议员代表人数增加了1.5个百分点,以21.8%的比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中外妇女地位的变迁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响亮的提出了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卑的主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说:“妇女地位是由社会的‘经济构造’决定的,压迫妇女的不是男子,而是‘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妇女要解放,只有推翻这种社会的‘经济构造’。”……他在《战后之妇女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妇女运动只有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一部分才能得到胜利。
——摘自罗业心《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妇女地位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近代西方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关于妇女问题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的社会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次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列为一项国家制度。1952年,《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中进一步规定,散居的少数民族同胞一样享有民族平等权利,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得到较好的保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要“关心少数民族人民在生活和发展中的特殊需求,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疾苦”。

——摘编自郭夏坤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黑人开展了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一系列法令和法规的颁布使得种族隔离制被废除。受此影响,政府制定了“肯定性行动”政策及相关法令,以期消除少数民族、妇女和其他弱势群体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受到的歧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允诺将致力于解决长期忽视印第安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痼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印第安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另外,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0 月,白人失业率为7.0%,非洲裔失业率为14.3%,拉丁裔的失业率则为 10.0%。 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对于少数族裔权利的承认与保护,强调不同族裔文化的独特性与平等性,反对排斥和压制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理念,使得美国马赛克社会的色彩更加丰富,那么千万不要以为马赛克的主色调已经改变,它仍然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

——摘编自雷振扬等《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二战以后美国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国、二战以后美国民族政策制定的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