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事项,祭祀典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祭祀有祭天地、祭圣贤、祭先祖等。如表所示为有关中国祭祀活动的图片及介绍。

图片介绍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中国古代有“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园丘”的制度,被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祭天成为统治者的专有权力

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黄帝被称为中华人文初祖,清明节祭祀黄帝包含着华夏儿女报本返始、慎终追远和民族认同的深刻意涵

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产生于周代,在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倡导 下逐渐普及化。明清社会宗族及宗祠在凝集社会力量、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取表中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3-24高二下·广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孔子的主张、活动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塑像蕴含着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与时代精神的理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以前,中国历史上鲜有偶像崇拜的记载,人们对神灵及祖先的祭祀,主要是借助尸(祭祀时,代表逝者受祭的人)和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逝者姓名)来实现的。入汉后,祭祀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即孔庙中逐渐开始以孔子的图绘作为祭祀的对象。……受到佛像中一佛二菩萨形制的影响。史载,东魏兴和元年(539年),孝静帝下诏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

——赵强《孔庙塑像与佛教造像》


材料二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文宣王庙中除孔子塑像外,“颜生等十哲为坐像,悉预从祀。曾参大孝,德冠同列,特为塑像,座次十哲之次”。宋真宗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四人塑像居于配享的位置,其他十哲塑像分立两列从祀。

——据《旧唐书·礼仪志》和《宋史·礼志》


材料三 明洪武四年(1371年),国子司业宋濂上疏曰:“古者,木主以栖神,天子、诸侯庙皆有主。大夫束帛,士结茅为菆,无像设之事。今因开元八年之制,抟土而肖像焉,失神而明之之义矣。”朱元璋对此不以为然,“上不喜,谪濂安远知县”。洪武十五年(1382年)落成的南京国子监却采用了宋濂的建议,用木主而不用塑像。嘉靖年间,文庙礼制发生重大变化,除曲阜孔庙外,其他各地文庙一律撤除塑像改为木主。清代则继承了这一制度,文庙祭祀大都设木主。

——房伟《文庙祀典与文化权威的建构》


请回答: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述祭祀孔子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

史料二:《礼记·大传》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太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于祫及其高祖。”

史料三:《国语·鲁语上》载:“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

材料二   在前国家时期,先民们信仰原始宗教,这是祭祀的起源阶段。

早期国家时期,君王们通过举行祭祀来建构政治权威与权力秩序,祭祀因此呈现高度政治化的特征,并逐渐由早期的原始祭祀向国家祭祀演变。

秦汉时期,中国“国家祭祀”制度也随着儒家礼制化的改革而渐趋定型。

唐代时期,国家祭祀中的人性成分逐步提升,孔子、太公望均进入国家祭祀体系,出现吸纳民间信仰的先兆。

宋代时期,国家祭祀体系吸纳的民间信仰开始增多,最为突出的有马神祭祀。

明朝时期,朱元璋通过国家祭祀体系祭祀先代帝王的力度可谓空前,并且把大批历代名臣加入从祀。

清朝时期,吸纳民间信仰的关圣、文昌入中祀,设立贤良、昭忠祠入小祀,光绪年间朝廷升孔庙祭祀为大祀,以增强王朝的社会控制能力。

——摘编自廖小东《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政治分析》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古代中国祭祀制度的历史,指出其共同的史料价值并进行说明,同时指出古代王朝强化祭祀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历代王朝祭祀制度的演变与强化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之演进关系表


时代戏曲之代表表演区观众区说明
原始社会 原始歌舞天然场所(如苑丘) 原始歌舞的全民性,表演区与观众区未分化
巫祝祭坛天然场所表演区与观众区开始分化
春秋战国俳优殿庭、院落殿庭中座席戏曲的贵族化趋势,表演进入人工建筑场所
汉魏百戏殿庭、广场台、座席、帐篷戏曲进一步贵族化,观众区的抬起
隋唐歌舞歌台、舞台、乐棚戏场、变场戏曲的市民化趋势,表演区的抬起
宋元 杂剧、北曲 舞亭、乐亭神庙广场戏曲进一步市民化,表演台加上屋顶
完整戏台神庙广场、瓦舍勾栏戏曲市民化得到较大发展,表演区和观众区的建筑一体化出现,后台的雏形出现
南戏戏台进一步完善宗祠、神庙广场、街巷、会馆戏曲表演的复杂程度提高,前台加宽,后台加大,建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
地方戏宫廷戏台宗祠、神庙广场、街巷、会馆、戏园、庭院戏曲得到皇家重视,并在建筑上得到体现,城市中出现室内空间完整的剧场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戏曲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它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它在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并简述明清戏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