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距今80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聚落内部房屋排列整齐,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等的墓地内部墓葬秩序井然,可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就有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强烈追求。距今50006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城如石家河、良渚等,堆筑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中国新石器时代专门武器种类很少,最常见的武器只有弓箭和钺两种,并且都是由生产工具改进而来,夏代晚期以后出现的剑、战斧等武器都源自西方。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传到中国以后则变为主要铸造象征社会秩序的鼎等青铜礼器。

——摘编自韩建业《先秦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材料二   清代政治体制具有创新性的第一个显著表现,是以军机处为代表的行政权力重组及行政效率的提高。近来研究表明,军机处是一个能够维持权力机制长期稳定的“新军政中枢机构”。在这套机制下,皇帝并不是完全不受限制地行使权力。另一个显著代表则是成熟的社会保障机制,集历代经验之大成。甚至到了国势衰颓之时,清朝政治体制在外交、通商等方面仍不乏创新之处。

最晚至春秋时期,中国便萌生了内涵明确的“大一统”观念。自秦汉以降的两千多年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无法逆转的历史趋势。

——摘编自朱浒《从清史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有历史的必然性,中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人民群众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公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二者的板块式结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贯通融结合。

——摘编自孙代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点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清政府对中华文明创新性的贡献。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还有哪些重要特点,并简要说明。
2024·安徽合肥·模拟预测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始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为祖国的疆土的开发、建设,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汉族与少教民放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家园,其中积流着民放的智思、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19世纪未,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间文化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二者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材料三   当时欧洲知识分子正被有关传说中的遥远的中国文明的许多详细的报道所强烈的吸引住……中国由于其儒家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军事才能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崇为模范的文明。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恨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理念与西方近代外交观念和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那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等

材料二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也反映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以自身古典优秀国家间政治思想资源并伴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为指导,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建立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进行着有益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开展正常外交,这一原则始终未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信息,围绕“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摘编白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史在西方现代化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摘编自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   汉字的历史,如果从殷商时代算起,距今(2019年)已有三千多年了。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汉字一直处于变动与相对稳定之中。汉字的演变,就其形体来说,有简化也有繁化,但主要还是简化,这是汉字形体变化的基本趋势。清末民初,正式出现了汉字简化的呼声。

五四运动以后,改革汉字的呼声逐渐高涨。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1922年又提出“减省汉字笔画案”,并明确指出:现在减省汉字笔画,应该根据现在通行于民众社会的简体字。1935年8月21日,民国教育部发布命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简体字表由民国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制订,主要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在当时又称为“手头字”。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公布后由于国民党内某些要人的强烈反对,1936年2月不得不宣布“暂缓推行”,从而夭折。

——摘编自陈太章《论汉字简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认为需要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的理由,指出汉武帝所采取的对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人文思想的形成对“主导性的价值观”的冲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汉字简化的背景。如何评价国民政府发的汉字简化运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