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903年延请章士钊为主笔“董理斯报”,实行大改良,刊登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为此,上海道台与上海领事团和租界当局交涉,将章太炎、邹容等六人逮捕,制造了“苏报案”。

按照惯例,此类案件先要在会审公廨“过一堂”——预审,再由其决定是否移送上海县衙。会审公廨预审由中方谳员孙建臣、英国副领事迪比南组成。在预审过程中,先是章炳麟等人不愿意下跪,接而又突然冒出了章炳麟等人的辩护律师博易以“时间仓猝等”为由申请延审,第一次审讯就这样草草收场。

就在准备引渡的节骨眼上,沈荩案发生,导致清帝国引渡的梦想彻底夭折了。沈荩是革命志士,据说是因在报上揭露《中俄密约》的内幕,慈禧命令用杖击办法将其活活打死。西方国家对中国司法不信任——太后命令即为法律,审判官员屈从权势而不敢根据法律力争刑罚的极端野蛮,不容于文明社会。这种不信任很快就弥漫到苏报案上,原本只有英国是拒绝交犯的坚定执行者,美国一度则是模棱两可,到最后连原来站在清政府一边的法国等也纷纷改变立场,拒绝引渡。

第二次审判在1903年12月3日再次于租界举行,清政府主张严惩,要“照华例究办”,上海县令汪庭瑶当庭宣布:   “邹容、章炳麟……定为永远监禁, 以杜乱萌而靖人心”,但尴尬地遭到英国副领事的当庭抗议。最后经过双方长时间讨价还价,到1904年5月,汪庭瑶重新宣布了判决结果“议定邹容监禁二年,章炳麟监禁三年,罚作苦工。”

本案审判有两个有趣的问题。一是中方不能明白的,英国领事和律师坚持举证的责任在原告,被告没有义务证明自己是无罪的;二是由于报刊业参与,“苏报案使本来不知道革命,不知道章、邹和《苏报》的人一下子都知道了。”

——摘编自汤志钧《一百年前的“苏报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报案”所折射出的主要社会问题。
(2)任选“苏报案”所折射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湖南邵阳·三模
知识点:民族危机的加深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报》案与中外交涉

19035月,《苏报》延请章士钊为主笔,发表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清政府要求逮捕章太炎等人,引发《苏报》案。

第一阶段:关于封馆拿人的交涉

629日,清候补道俞明震、上海袁树勋共同知照驻沪外国领事,要求从签票协捕《苏报》和爱国社有关人员。“工部局卒徇其请”,应允签票协捕,但提出的条件是“凡在租界犯案者,应在公堂定罪,在租界受罪”。30日,中外探警逮捕了章太炎等五人。次日,邹容自行投案,共计六人暂禁于租界捕房。经过清廷上海官吏与英、美驻沪领事的“再四磋商”,77日《苏报》正式闭封。

第二阶段:关于引渡《苏报》各犯的交涉清政府认为“此事关系重大,非立正典刑,不能定国是而遏乱萌”,延聘外国律师向公审公廨代为起诉,力主将各犯解赴南京,由中国方面处理,“将来惩办轻重由我”。与此同时,清政府外务部也与各国驻京公使多次交涉,希望促使各国驻华公使“务饬沪领将已获六犯迅速解宁,听从中国办理”。延至7月底,除英国外的各国公使均已应允交犯。但此时发生了沈荩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被清政府杖毙于北京的事件,于是,“各国皆不以为然,决不肯交”《苏报》各犯。最终,虽然清政府多次表示对六犯“绝不办死罪”,但英国使、领人员认为永远监禁量刑太重,坚持必须减等罪责。至此,中外交涉的重心从是否引渡,转变为各犯特别是章、邹二人监禁年限的交涉。

第三阶段:关于《苏报》案各犯监禁年限的交涉经过多次交涉,清政府看到英国对此案把持甚紧,坚持甚坚,自己断难如愿,因而对此案已是再衰三竭,气馁怠倦。同时英方也表示愿意与清方共同复讯、复议此案。清廷于1904223日训令两江总督魏光焘:“可派员再会审,酌照英使所请公同定断,以期结束”。

1904521日,上海会廨额外公堂宣判:“邹容监禁二年,章炳麟(章太炎)监禁三年,罚作苦工,以示炯戒。限满释放,驱逐出境”。至此,历时近一年的《苏报》案中外交涉宣告结束。

——据王开玺《晚清变局》

以当时一名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身份对《苏报》案涉及的中外交涉写一则新闻综评。(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上海高三历史教材第六课《思想潮流的演进》中有这样一段表述:“20世纪初年,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同情或支持孙中山的人越来越多,一批知识分子迅速觉醒。……尤其是章炳麟(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宣传品,风行一时,广为传诵,对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期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请你阅读下列有关“苏报案”的四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报案”在晚清史上颇显奇特。这是以一国政府为原告,以本国国民为被告,在租界的中外联合审判机构会审公廨,由上海知县和英国领事一同审理的特殊官司。《苏报》创办于1896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原本平淡无奇,1900年该报被落职知县陈范购买,19035月,章士钊被聘为主笔,和主要作者章太炎、邹容等人大力宣扬“排满”、“革命”,乃一变而为晚清史上言论最为激烈的报纸。1903630日苏报案发生,章太炎等五人被捕,71日邹容投案,77日《苏报》馆被查封,清政府要求租界当局“引渡”苏报诸人未果,只得妥协。123日在公审会廨正式开庭审理。129日,参与审讯的中方官员汪瑶庭抢先宣判章、邹两人永远监禁,英国副领事以事先未与其商议且判刑过重为由,提出抗议,不承认中方官员单方面判决的效力。于是双方又求助于外交途径。在清政府与各国公使、领事、工部局交涉过程中,又发生了曾报道《中俄密约》的记者沈荩在刑部被杖毙之事,中外舆论哗然,使交涉急转直下。清政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草草结案。最后,1904521日会审公廨轻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两年,关押在英国人刚刚建成的提篮桥监狱。

                            ——《文化重审:晚清“苏报案” 种种疑问逐一揭晓》

材料二:被称为晚清第一文字狱的“苏报案”,当年曾在上海租界内会审七次。在清政府设立的最基层的法庭上,一向“文网高悬、草菅人命”的清政府既要当主审,又要当原告,还要看观审的洋人之脸色行事。被告则是手无寸铁却怀抱狂热理想的文弱书生。原、被告双方各请西洋律师,在法庭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与此同时,清政府与租界当局、租界当局与租界舆论之间的较量也在法庭之外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租界外的中国知识界,情感更是复杂:既为列强粗暴践踏中国司法主权而愤慨,又为满清政府首次折戟文字狱而欢欣。通过“苏报案”的审理,《苏报》的反清革命思想为众多媒体热议,租界很快成为革命舆论的大本营,习惯于屠杀言者的清政府从此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大施淫威了。                                                            

   ——《苏报案清廷强权颓然碰壁》

材料三:不以言治罪是租界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当时的这次审判《字林西报》做了全程的跟踪报道,保留了完整的庭审实录。章太炎和邹容的辩护律师如此陈述:“我们都有权利,中国对此也不会否认,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思想,每个生活在文明国家的人都享有这个权利。我希望中国也应允许其国民享有这项权利,使自己跻身文明国家的行列。”        

材料四:上海史研究学者,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卢汉超教授指出:“大家都到租界里来,因为租界有自由,而且有法律的保护。但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中国整个民族就是在非常尴尬的情况下挣扎,而且延续了差不多一百年。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是造成了一个比中国其他绝大部分地方都更先进的一个城市。”

——材料三、四均摘自纪录片《外滩》第三集《城市之光》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租界当局当时坚持“苏报案”在租界审理的所谓的“法律依据”。
(2)材料四中的“他们”指的是谁?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具体说明“他们的确是造成了一个比中国其他绝大部分地方都更先进的一个城市”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并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苏报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3年发生在上海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史一个极富影响力的标志性事件。章炳麟和邹容二人因在上海《苏报》上发表文章,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两书,被清政府认为是世所不容的罪行,原本“照律科罪,皆当处决”,但在外国势力把持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最终判决中,二人只是被分别判处两年和三年的监禁。

“苏报案”大事记


1903年6月30日起
先后进行了多次会审,主审是清政府官员、英国副领事,原告是清 政府,被告是章、邹等人。原告和被告都聘请了西洋律师。其间,清政府 多次试图要求引渡章、邹等人,未获列强驻沪领事团同意。

1903年8至9月
《国民日日报》大量转引外文报纸关于苏报案的报道,大部分都是 支持革命党或者有利于革命党的内容,

1903年12月9日
清政府官员判决章、邹二人“谋逆”罪名成立,永远监禁。英国副领事当庭否决拒不承认判决。其后,就监禁年限,中外双方多次协商未果。

1904年5月17日
各国领事一致主张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并提出将5月 21日作为最后期限,如果清政府不接受该意见,将释放章、邹二人。

——摘编自蔡斐《1903年: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苏报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苏报案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