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起,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亚洲和拉丁美洲。西方文化在这些土地上开始占据重要,甚至主流地位。但是,亚洲和拉美的民族文化并未因遭遇殖民而消散,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断发展。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譬如新加坡社会融合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的新文化。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人》就展示了这种欧洲殖民文化与拉美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

——摘编自范景兰、侯宣辰《后殖民批评视域下〈巨翅老人〉的文化意蕴解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文化侵略美洲的概括。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具体的国家,举例说明后殖民时代的民族文化建构的做法。
23-24高二下·山西临汾·期中
知识点: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起,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亚洲和拉丁美洲。西方文化在这些土地上开始占据重要、甚至主流地位。但是,亚洲和拉美的民族文化并未因遭遇殖民而消散,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断发展。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就展示了这种欧洲殖民文化与拉美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

——摘编自范景兰、侯宣辰《后殖民批评视域下<巨翅老>的文化意蕴解读》等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论争》

根据材料,结合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任选一个国家或地区,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梁启超等社会精英游历欧洲,却到处看到和听到西方文化人士失望于自身文明,“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的言论使他们倏然觉悟,转向国人提倡东方文化,因此引发了国内流行一时的东方文化思想。《欧洲心影录》中梁启超甚至这样感慨,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20年代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多少有些不太正常的过分热情逐渐消退,但各种专业译介和研究却继续得到发展。……对于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劫难,严重缺乏文化自信的国人来说,这无疑起到一定的鼓励效果,部分扫除了由来已久的文化悲观情绪。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场中国文化西播热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西方世界的文化歧视态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优势,开启了自身的近代复兴,步入又一个全新历史阶段。

——摘编自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摘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结束至二战期间,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加坡与西方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利安人最初定居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赞歌就是在个地区编成的,编成年代上限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以后他们又向恒河流域发展,进扩张到南印度的部分地区。他们进入这些地区后,原始的部落组织逐渐解体,出现部联盟。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代初期,伴随铁器的出现,雅利安人的少数先进部落开始渡到国家。至公元前6世纪,形成20多个小国,进入印度次大陆历史上的列国时代。利安人扩展过程中,当地居民或被征服,或被驱散,雅利安人成为古代印度次大陆上主要居民。

——周明博《全球通史

材料二   拉美文化的基本结构是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西欧移民成为拉美的主居民而形成了以西欧文化为主体的结构。无可否定,虽然在殖民地时期许多西欧殖民及其后裔在美洲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生活,并同其他种族居民杂居在一起,从而很快地有了不同于欧洲本土居民的特点,但是由于他们在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方面仍欧洲基本上保持一致,所以拉美与西欧在文化上仍保持一种特别密切的关系。

——祝令建《世界文化概论》

材料三   新加坡社会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缺乏社会向心力所需要的同质性因素。英国占领加坡后,不追求同化当地民众。为了开发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把新加坡定为自由港建立了自己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实行总督制,并从东南亚地区招揽大量劳动力。华侨1830年占总人口的30%到1860年超过65%。它还一直都是东南亚移民的中转站,人口动性较大。

——摘编自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利安人进入印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区域历史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美文化形成“以西欧文化为主体结构”的历史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现代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共同因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