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4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型式的生命周期由物质扩张和金融扩张两个阶段构成。在第一阶段,新世界经济型式的核心国家在新技术型式的长波增长中获得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现代化。旧经济型式的核心国家则因陈旧产业而陷入结构性危机和经济萧条。它们不择手段,试图保住霸权,却为新经济型式的核心国家实现经济突破创造了更多机会。至第二阶段,核心国家将自己的国际金融经济交换条件强加于其他国家,包括使用其货币、金融机构、对外贸易和运输的基础设施等。但另一面则是政府公共债务不断增加,经济生产力不断下降,金融投资比例超过生产性投资等。在此背景下,另一个新经济型式也在世界体系外围逐渐诞生。

——摘编自谢尔盖·格拉济耶《世界经济中心转换的规律性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经济中心转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4·黑龙江·三模
知识点: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英国、德国、中国银企关系模式简介

国别简介
英国模式18世纪中期以来的英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较为松散,银行一切放款以易于收回为原则,对企业以短期融资为主,且多在流通领域。银行基本上成为协助国内及国外贸易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的海外贸易公司,更为银行为所青睐
德国模式19世纪中期以来的德国银行,兼具商业银行和实业银行的性质,与企业的关系较为密切,银行往往既是企业的债权人,又是企业的股东,甚至部分新银行是工业企业的代理人,由其承购并长期持有工业企业的大部分股票
中国模式

9世纪90年代中国近代银行出现,并在一段时间内与产业界并无多少往来。绝大部分银行属于商业银行性质,以向企业提供短期信用为主,即使部分冠以专业银行之名,仍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企业通常以厂房、机器、产品和原料等作为抵押,向银行获取流动资金

——摘编自李一翔《近代中外银企关系模式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新中国银企关系变迁

阶段简介
准松散型
(1949~1952年)
该时期从银企主体的变化看,国家银行与国营企业是强扶持的互动关系,与私营企业是有选择支持的互动关系,而私营行庄与私营企业间是日渐式微的互动关系;从产权关系看,则是没收官商合办银行的官股,保留原有私营企业对它的投资,对于私营行庄则规定其只可投资工矿、交通等部分行业
松散型
(1953~1978年)
该时期企业和银行不是独立的经济主体,二者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拨付,企业非额流动资金则靠银行贷款,二者交易关系缺乏自主安排,呈现松散型特征
紧密型
(1979~1992年)
该时期银行和企业主体不断多元化,业务上自主性增强。企业游离出大量的资金存放在银行,银行也增加对企业贷款的数量和种类。同时,银行可以通过下设的信托公司投资企业,而国营企业也可以通过投资银行等方式,持有银行股票,增强两者间的金融联系
渗透型
(1993~2021年)
该时期信贷交易和产权交易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得到全面发展,变得更加广泛和普遍。银行的贷款对象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业,贷款范围得到扩大,不仅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扶持,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银企间的产权交易也不局限在央企、国企和银行间,已深入到民营企业和民营银行之中

——摘编自韩晓璇《新中国银企关系变迁探析(1949~202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英国、德国、中国银企关系模式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围绕“新中国银企关系变迁”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