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39
古代青铜器主要用铜、锡经烧制、锻造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青铜器文物(先秦至汉)一览表

名称时代名称时代
后母戊鼎(商王祭祀其母戊所制,832.84千克)浙川出土铜禁(94.2千克)春秋
青铜神树(一号树高395厘米)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64.28千克)
子龙鼎(230千克)越王勾践剑(0.875千克)
四羊方尊(34.5千克)铸客大铜鼎(400千克)战国
龙纹兕觥(盛酒或饮酒器,5.9千克)曾侯乙编钟(134.82.4千克)
大禾方鼎(12.85千克)曾侯乙青铜尊盘(约30千克)
铜立人像(180千克)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18.65千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7.95千克)西周中山王铁足铜鼎(60千克)
大盂鼎(153.5千克)商鞅方升(0.69千克)
虢季子白盘(215.3千克)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6.25千克)
晋侯苏钟(一套14件)铜车马秦代
大克(贵族名)鼎(201.5千克)齐王墓青铜方镜(56.5千克)西汉
太保鼎(26千克)长信宫灯(15.85千克)
墙盘(墙为纪念其先祖而作,12.45千克)铜屏风构件5
淳化大鼎(226千克)诅盟场面贮贝器
何尊(名叫何的贵族所作祭器,14.6公斤)彩绘人物车马镜(1.46千克)
天亡簋(盛食器,7.6千克)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15.2千克)
伯矩鬲(7.6千克)摇钱树(通高198厘米)东汉
晋侯鸟尊(酒器,7.9千克)铜奔马(7.3千克)
害夫(hú)簋(60千克)
西周逨盘(18.5千克)

——国家文物局于2002、2012、2013年发布

材料二   西汉主要手工业与资源分布情况

——据《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版)

材料能够反映先秦至秦汉青铜器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这些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024·山东德州·三模
知识点:两汉的文化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解决对匈奴作战的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始招募内地农民戍边屯田,对戍边农民赐予官爵,分给官地、农具、种子等。公元前119年,实行军队屯田,屯田所需土地、农具、种子等各种用品由国家统一发给。此后,军队屯田逐渐成为主要屯垦模式。开始时屯垦多由临时机构管理,到汉元帝后,西域都护成为屯垦总管,下有都尉或校尉、曲侯、屯长等分管各屯垦点。西汉在西域的屯垦不仅为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也成为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的重要国策。

——摘编自李祖德《西汉的屯田》等

材料二 1842年12月,林则徐流放到伊犁后,针对新疆边防形势,林则徐经深思熟虑,主动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改屯兵为操防”,撤销兵屯,让种地的战士回到营院里,专门搞训练,把腾出来的土地交给民户耕种,得到布彦泰的采纳。为解决水源问题,林则徐组织当地各族人民,兴修水利工程,费时四个多月,用工二十余万人。屯地给农户耕种后,每年交粮除支付官兵口粮,剩余折银抵充经费。缓解了驻断疆清军的粮饷危机。

——摘编自张洁《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等

材料三 新疆和平解放后,为了解决当地严峻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在新疆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1950年,驻疆部队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生产运动,当年实现了粮食蔬菜的自给。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军队建设军垦农场逐步转变为兵团职工建设国营农场,新疆屯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屯垦规划,兵团积极引进、吸收研发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新疆的国营农场建设朝着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战略,形成多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新疆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曼《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之发展阶段与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在西域实行屯田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林则徐在新疆屯田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疆屯垦与西汉西域屯田的不同之处。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谈谈你对古代新疆屯田和新中国新疆屯垦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言大宛之天马汗血……乃大兴师伐宛,历数期而后克之。夫万里而攻人之国,兵木战而物故(注:死亡)过半,虽破宛得宝马,非计也。当此之时,将卒方赤面而事四夷(注:与四面八方的敌人作战),师旅相望,郡国并发,黎人困苦。

——(西汉)西汉桓宽编著《盐铁论》

材料二   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

——(唐)张说《将赴朔方军应制》(节选)

材料三   从来奇物产天涯,安得移根植帝家。犹胜张骞为汉使,辛勤西域徙榴花。

——(宋)欧阳修《千叶红梨花》(节选)

材料四   博望通西域之役,其功在汉种者有三:(一)杀匈奴猾夏之势:……张博望首倡通月氏结乌孙之议,卒以断匈奴……及孝式末世,递至匈奴远遁……自今以往,如有能继博望之精神以对于外种者乎,则世界之历史,安见为阿利安种人(注:白人)所专有电!(二)开欧亚交通之机:……盖中国希腊两文明种之相接近实起于是,是黄种人与阿利安种交通之起源也。……而沟而通之者,实始博望,博望实世界史开幕一大伟人也。(三)完中国一统之业:……遂开滇池,达交趾,卒使数千年为国屏落。虽其事不专成于博望而创始之功,实博望尸(注:掌握)之。

——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1902


(1)分别说明材料一、二、三体现出的对张骞所持的态度。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针对张骞的评价蕴含的时代特色。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我们看待张骞应该涉及的视角。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