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国初期,《解放日报》“读报参考”栏目,对于政府发布的政治动员有较多涉及,如表为19529月刊发的部分政治动员稿件。

序号刊发时间稿件
192《人民司法工作要走群众路线》
293《把华东物资交流搞得更旺》
394《要让工人看到好戏好电影》
497《华东整党建党工作开始了》
5911《明年度冬小麦增产竞赛开始了》
6912《上海市司法改革开始了》
7919《注意劳动保证加强安全生产》
8920《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
9921《上海失业登记就要开始了》
10930《明天是我们的伟大的节日》

——摘编自朱清河等《建国初期党报城市政治动员功能的实践逻辑》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建国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4·山东威海·二模
知识点: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1954年9月15日,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最重要成果,是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把制定宪法的任务提上日程,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

195419日,宪法起草工作正式开始。3月初,宪法起草小组完成了四读稿。……3月至6月,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七次正式会议,对草案初稿进行研究和讨论。同时,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的代表人物8000多人,用两个月时间,对宪法初稿进行讨论,提出5900多条修改意见,给予起草工作重大帮助。6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通过决议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在近三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5亿余人(截止到1953630日止,全国人口总数6亿1912371人,登记选民总数是3亿23809684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条款。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起草,“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不仅使宪法的内容臻于完善,而且使宪法深入人心,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中国制宪史上的一个革命。

——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整理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54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讨论的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讨论主题,主题要紧扣我国当时的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讨论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上述对话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