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使职指的是以皇帝的名义从原有行政机构中临时派遣一些大臣去处理各种特别事务,而不是通过原有的行政机构本身。唐代自高宗和武则天以后大量出现使职差遣,并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行政机制:临时派遣的使职演化为固定的职务,并逐渐形成一个与原有尚书六部行政体系不同的、按照新的机制处理政务的体系。唐以后各朝代,尽管行政体制经历着不断的调整,但在唐代使职差遣制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机制却一直发挥着作用。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使职与差遣制度可谓贯穿于历代,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述,如明朝以都督府、指挥使司官员充任总兵官的制度,历代遇到较大规模战事时以朝廷重臣出任临时指挥官乃至钦差大臣的制度,等等。使职差遣制度的普遍存在,充分说明了它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必然性。

——摘编自李宜春《使职与差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一个基本路径》

材料三   是后,多掌事于外,诸司互以他官领之,虽有正官,非别受诏亦不领本司之务。又官有其名而不除者甚众,皆无定员无月限,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俸而已。时议以近职为贵,中外又以差遣别轻重焉。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以后各朝代使职差遣依然发挥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推行使职差遣的目的,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突出特性。
2024·江西·一模
知识点: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是我国巡视监察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包含许多有关巡视监察内容。汉代制定的两部最重要专门监察法规《刺史六条》与《监御史九条》,规定了监察人员巡视监察之职责,开古代专门巡视监察立法之先河。作为“天子耳目之司”的刺史是中央派驻地方代表皇权监督地方各级官吏的国家人员,只相当于俸禄六百石的中小县令,但其代表皇帝,故可依《刺史六条》监察本部州二千石地方大员。其在地方行事之原则为“小事立断、大事奏栽”,其本身不受其他行政权力制约,而仅直属于皇帝,直接向皇帝负责。汉代作为“一州之表率”的巡视监察官员,所选之官不仅需熟悉本朝律令法度,有较高文化素质、管理才能,还需具有不附权贵、刚正不阿等道德品质。

——摘编自陈兵《论汉代巡视监察制度及当代价值》等

材料二   明朝对地方的巡视大体分三个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当地方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最高统治者有时临时专派政府大员到地方巡视查处。明初朱元璋在委任按察使巡视下属州县的同时,又经常派遣监察御史出巡地方。监察御史可以举劾按察司,同时按察司也有对监察御史的弹劾权。另外为了牵制权力日益增长的巡抚,朝廷有意地通过巡按对其实行牵制。同一系统内部的巡视官,也有互相监督的机制。

——摘编自荀言《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巡视监察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明代巡视监察制度的新发展,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行省的设置可以上溯至南北朝时期的行台。北魏为了统一指挥战事和调度战区人力、物力,在州之上设立“某某道大行台",集中行使军事、行政权力。唯随事而设、事毕则废,并不是一个常设机构。唐初期,为集中战役方向的力量,也延袭设立。唐太宗李世民曾担任过“陕东道大行台"的职务。辽、金所设“行军元帅府"“尚书行台"等,名殊实同。金为行尚书省,为外廷在外的派驻机构,元代亦有行尚书省,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设十一行中书省,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地区政务,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惟普遍设置行中书省因应其封建治国的需要。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除直属朝廷的北、南直隶地区外,共有十三布政使司,而习惯上仍称行省。清朝行政区划也基本上延续了明朝行政区划,清初增为内地十八省,后加入奉天等三行省,又增为二十二行省。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柯劭志《新元史》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各省纷纷独立以后,大都自立制度,没有一定之规。直到191318日,北京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顺天府属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以及《划一现行中央特别行政官厅组织令》以后,地方行政机构的各级组织与名称,才开始逐步统一起来。北京政府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采用省、道、县三级政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其间虽几经变化,但只是局部的,或者是机构名称与机关首领称呼的变革,或者虽然制定了制度,但并未实施。

——摘编自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行省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行省相比,民国初期行省制的不同之处及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中书省和以前各王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有所不同,它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了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其“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材料二   明朝初年,朱元璋将省级政区的权力一分为三,改元代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辖天下各府州县,主管一省的民政,上与中央六部直接对接;后又将各省都卫改为都指挥使司,主管各省军户卫所番汉诸军,上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又设置了提刑按察使司一职,主管各省的监察和司法,上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布、按三司分立,三司同为封疆大吏,这显然是借鉴了宋代地方政区一分为四的统治思路,其目的无非是抑制地方长官权力的膨胀,有利于权归中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三权分立又导致了行政效率偏低,互相牵制、推诿。这弊端到了多事之际的明代中晚期更显突出。因此,自宣德年间,皇帝派遣六部或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巡抚”的名义或临时职衔前往地方,统筹地方三司。巡抚掌一省军政大权,三司在巡抚之下,各司其职。巡按御史对上至巡抚,下至州府县各官的工作进行监察,并上报中央。而中央掌握一省各级官员的任命和罢免权。嘉靖以后,面对激增的内忧外患,地方三司体制显然无法有效应对,全国开始普遍设置节制地方都、布、按三司的总督和巡抚,地方体制开始向总督巡抚制转变。

——摘编自《明代政治组织制度(地方政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