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8
[古代政府的尊孔]

材料一   唐代对于儒学尊崇更甚。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武德七年“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左仆射房玄龄等建言,“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诏从之。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唐代以科举取,明经、进士二科尤重,这推动了五经标准读本的编撰。五经皆系孔子整理编定,由此孔子作为“先师”的正统地位也得到加强。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又废周公庙。武周时期,出于政治需要,复推崇周公。在玄宗朝,为了消除武周影响,不祀周公,并把对孔子的尊崇推向顶峰。

——摘编自焦天然《汉唐间孔子与周公地位之嬗变》

材料二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天下通祀孔子”;并令礼部尚书与儒臣“定释莫礼仪,颁之天下学校,令以每岁春秋仲月通祀孔子”,又“颁释莫先师孔子仪注于天下府、州、县学”。从此确立了政府在全国各级学校同一日内用同一套礼仪祭祀孔子的制度。洪武十七年又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于国子监,府、州、县长官以下则诣学校行香。全国性的整套祭祀礼仪,到了洪武十七年六月命礼部制大成乐器颁天下儒学时,也开始趋于完备。

——摘编自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唐代孔子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历代统治者尊孔的影响。
2024·湖北·模拟预测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这与唐太宗实施的文化改革

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唐太宗下令在国子学停祭周公,只祭孔子,同时下诏升孔子为先圣,贞观四年,敕令全国各州县设立孔庙。但是,他并不独尊一家之言,而是各家各派的经师能自成一家之言的,都准许“并用其书”。对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唐太宗本人虽不很相信它,但听其流传。贞观时期,中央学校的学生总额达三干二百六十员,约相当于唐高祖时期的十倍左右。唐太宗亲自来到学宫讲论典籍,讲论完毕,“各赐以束帛”,予以奖赏,同时破格提拔他们中的优秀人才担任学官。

——整理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太宗即位之后,广求天下图书。贞观四年,唐太宗在命颜师古刊定“五经”文字讹误的同时,又诏十多位学者共同撰修“五经”疏义,总结并统一了汉魏以后的各家注疏。经过整理和诠释后的“五经”,更便于士子们阅读和理解。高宗以后它还成为唐代科举制中明经考试的依据。贞观时期,史馆的位置多次迁移,但却越来越靠近帝王的活动中心。贞观二年,唐太宗命宰相房玄龄监修国史,此后成为定制,贞观五年,又名魏征(宰相)监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并参加其中“赞论”部分的撰写。

——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文化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文化改革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末唐初,经过10多年的战乱,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作为官僚统治集团的封建士大夫阶层,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打击,政治上多“不乐仕进”,由此造成唐初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官不充员”的局面。·“师徒怠散”,学校废弃,一派凄凉景象。……自汉代以来,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正统地位的儒学,在汉末至唐初以前的数百年间,始终处于“不兴”状态。

唐初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是经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相继完成的。……武德二年六月,高祖在一道诏书中说到“联君临区宇,兴化崇儒,……宜令有司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太宗即位后,继续奉行这一政策。唐初学校袭隋旧制,唐太宗即位后,在保留其合理成份的同时,着重就其不完善处进行改革。贞观二年特置书学,以后又开设了律学,其学习的内容已不是靠研习儒家经籍为主,而是以书法、律令等专门知识为主课,用时兼习其他文化知识。太宗即位后,组织人力,广求天下图书。他即位之初,便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多达余万卷。此后命群臣着手对秘府所藏群书进行校勘整理,以便为后世子孙留下较好的读本。

——摘编自段塔丽《唐太宗贞观年间文化教育制度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文化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文化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材料二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宰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材料三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浙江民政司请示是否照常祀孔,行何礼仪?内务部、教育部通电答复:在民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