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8
丝绸之路

材料一   是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印度、丝国和阿拉伯加在一起每年至少从罗马汲走了一亿金币。 ……中国人占有这一亿金币的近1/3 份额,其余的2/3份额则由运送中国丝绸的中介商赚走了。

——普林尼《博物志》

(1)阅读材料1、材料2,结合所学分析丝路开辟之后东西方之间交流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张骞“凿 空”西域的理解。

材料三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陆上丝绸之路重要性渐趋下降的主要原因。
23-24高二下·北京怀柔·阶段练习
知识点: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就基本层面而言,宋元以前的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变方向。这就致使海洋观的开放趋向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也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特性所决定的。

——摘编自吴珊珊、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末明初之后中国海洋安全隐患的表现及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后,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贸易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丝绸,后来学者们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还带着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来到远方。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概括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