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陈衍(1856-1937),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近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著有《货币论》,翻译《日本商律》《商业经济学》《银行论》等经济类论著。清末,国内“铜矿日塞,钢苗不旺,铜本难铸”,而国际市场上钢价也日益高昂,各地铸币局相继停铸胡币,金汇兑制度的推广导致国际银价大跳,拥有国内发行权的外国银元在国内的传播日广。鉴于此,十九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请陈衍前往湖南开展币制改革。陈衍建议以货市整顿钱法,如“一元银元定易若干文钢钱”,以使之“不随市面为涨落也”;并强调:“造赀币者,销于一省,自不如销于数省之获利多。”面对国际变化,陈衍指出:“盘算中国之银,银根必更短绌,似此筹画,中国不行金币,终无以杜将来之患。”陈衍还建议张之洞广发十紫钢元、小银元等,并规定十紫钢元和小银元适用于十文以上的商品交易,十文以下商品使用钢钱。在他的建议下,张之洞还决定使用“暗字银纸”技术,发行由日本大藏省印刷的新式银元票。但由于身份的限制,其改革思想只能被部分采纳并实施,但也为当时全国的货币改革做出了一定贡献。

——摘编自林航、刘艳《陈衍币制改革思想探析》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邀请陈衍推行币制改革的原因,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陈衍币制改革中获得的启示。
2024·青海西宁·二模
知识点: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货币从独特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达到鼎盛,中国货币成为域外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流通货币,货币国际化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在域外流通过程中,承担了国际结算货币职能、他国流通货币职能、可兑换货币职能、财富贮藏职能。……“蕃夷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不少国家和地区将中国铜钱作为财富贮藏。……宋代纸币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世界。

——摘编自张星《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域外流通研究及当代启示》

材料二: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银元成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之一,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币制与之竞争。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决定铸造大钱、发行钞票,而户部“铁既可以抵铜,铅似可以抵铁”的措施造成恶性通货膨胀。1886年,张之洞购进了英国的造币机,开始铸造广东银币,引起各省效仿。1900年,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铜圆,各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样式,1910年清政府将银币造币权收归中央(部分省份也可以代中央铸造银币并标明省份名称),开始铸造统一的“大清银币”,其主体形制与铜圆相似。全国的行用银元形制基本上得到了统一。

——摘编自李钰《浅析晚清货币形制变革的原因》

材料三: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五套人民币

版本时间发行背景
第一套至第三套①1948~1962
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发行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为适应国内外经济情况而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第三套人民币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困难时期。
第四套1987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的货币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
第五套1999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现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中国货币的特点和出现这些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货币政策出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①所指时间段的阶段特征。简述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币的发行体现了国家的哪些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末,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金融领域不仅受到外国银铸币侵占市场的影响,而且“由于各种洋币运用方使,而我国货币由于其单位、本位、重量等混乱,不仅对国内工商贸易交易不使,运输困难,再加上国家负债日重,傍亏(金银换算之不利)之损失尤巨”。清末,国内通用货币种类不仅有户部官票、钱庄票号等机构发行的兑换券,还有外商银行、中国自办银行发行的纸币。各币种兑换十分复杂,而且纸币信用也不稳定,随时存在贬值的风险。这种货币单位与货币价值的不统一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因此当时很多人都提出币制改革的建议。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17年,上海总商会董事苏筠尚和张知笙从不同角度,分别提出了如何“废两改元”的意见和建议。苏筠尚主张上海从1918年元旦起应一律改用银元。张知笙则考虑到中国国内银元储备和流通数量不足,主张先固定中国银元和银两的比价,等中国国内银元数额足量时,再进行“废两改元”。1921年,全国银行工会联合会、全国商会联合会、天津银行公会等向财政部建议“废两改元”。马寅初也主张“废两改元”并实行银元自由铸造。他认为:“我国欲改行银本位,先须巩固银本位;巩固银本位,当先统一银本位;统一银本位,当先推翻银两。”

孙中山在1912年12月发表的题为“钱币革命”的讲演中认为,中国之所以如此穷困的原因是“钱币之不足也”,并提出“以国家法令所制订纸币为钱币,而悉贬全银为货物,国家收支,市贸交易,悉用纸币,严禁金银”的主张。其后在1917-1919年的《孙文学说——以用钱为证》中,孙中山又重申了使用纸币的钱币革命思想,并作了理论上的发挥。

——摘编自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解析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进行币制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关于中国货币本位制度争论的主要观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