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4年,欧战爆发之时,初生的中华民国国力虚弱,在国际上地位不高。北京政府一心只想避战,并萌生出“限制战区”的想法,希望将战争限制在欧洲地区。此议得到美、英、德等国的支持,而为日本所反对。随着战争的进行,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开始进入胶着状态,协约国认为中国充足的人力资源与粮食储备能够为自己提供后勤方面的支持,因此开始出现拉中国参战的想法。1915117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与俄国公使库朋斯齐一同拜访梁士诒,提出愿意贷款给中国,帮助中国扩充兵工厂,而以中国向其提供军械出口为条件。1917131日,德国宣布恢复对协约国的无限制潜艇战。23日,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并希望其他中立国采取共同行动。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接到国务院电令后,当天便拜访黎元洪总统和段祺瑞总理,请中国跟随美国对德绝交,并在美国护卫下借机发展成一种积极政策。

——摘编自杨雨青《中国参加“一战”问题之探究》

材料二   一战结束后,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从而迫使全世界关注中国状况,为后来华盛顿会议上再次提出这一问题并得以解决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的拒约冲破了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树立了一个据理力争、敢于抗争的先例。同时中国加入国际联盟,改变了以往消极避世的中立政策,开始逐渐融入国际社会。

——摘编自朱继军《从国家建构看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一战问题上的立场受到了哪些因素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代表团拒签这一行为进行简单评价。
2024·四川·模拟预测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袁世凯颁布大总统令,向国际社会宣布中立。1914年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国宣战,并于9月2日在山东龙口及莱州附近登陆,袁世凯被迫声明划定战区。此后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并扩大之,并与袁世凯政府签订以“二十一条”为基础的《民四条约》。至此,中国政府的中立政策完全归于失败。

到1917年初,随着战局的发展,协约国积极鼓动中国与德国绝交、宣战。北京政府希望在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同时能够得到一定的回报,于是提出条件,例如:庚子赔款中属于德奥部分永远撤销,属于协约国部分暂缓10年偿还;承认中国及时将进口关税增加5%;《辛丑条约》和附件中,有妨碍中国防范德国人行动的地方希望能够去掉;中国对协约国的责任是提供原料和劳工等。7个协约国公使很快答复中国政府,表示原则上赞同中国的要求。8月2日段祺瑞的国务会议决定对德、奥宣战。8月14日公布了宣战书。协约国和美国相继向中国政府保证“尽力赞助中国在国际上享得大国当有之地位及其优待”。

——摘编自李友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政府态度的转变,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一开始选择了置身事外,北京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局外中立条规》宣布中立,希望列强不要在中国厮杀。但在中国宣布中立之后的第二天,日本舰队便出现在德国租借地胶州湾海岸之外,8月23日对德宣战,9月2日在山东半岛北岸龙口登陆,随后占领济南控制胶济铁路,11月攻占青岛,中国政府避开战火的愿望终成泡影。后袁世凯曾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提出希望参战,愿意提供5万兵力与协约国一起围攻青岛;但日本外相对中国驻日公使发出警告:区域有限,中国既守中立,自无预战之理。1915年11月英俄公使向中方提出,希望中国向协约国提供军械出口,并帮助中国扩充兵工厂。日本随之质询中国外交部的同时向英、俄、法三国政府声明:中国参战,西方三国必须取得日本的同意才能采取行动。1917年初包括日本在内的协约国一边倒的支持中国参战,同时中国内部出现了一场关于参战问题的大争论,主流意见建议为了以后加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应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对德宣战。

——摘自《参考消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成为列强中欺凌中国的首恶的表现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而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