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先秦以来,儒家学派总是讳言财利,视理财为聚敛。王安石则宣称:所谓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他认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他的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他主张摧兼并,收其赢余,以兴功利,以救艰厄。他还认识到实际经济生活中不能完全排斥私商,经商人数过少,商业趋于衰落,是会影响货物的正常流通的。这就要制法以权之。为此,在变法中,政府赊销商品给商贩和贫民去做生意;收储暂时滞销的货物,给客商方便。不同于桑弘羊的主张加强专卖,他提出榷法不宜太多,如放宽过去严厉的铜禁,许民间采铜,自由制作铜器,并予免税,出界只收税钱。……变法期间,一年收入的现钱,合苗役税易等钱乃至六千余万贯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经济改革家:镜鉴兴衰三千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经济思想的影响。
2024·四川·模拟预测
知识点: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主张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强调通过发展经济来满足需求,并不主张一味减少开支或者要求人们节欲。正是这一观点使王安石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人,也使他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对经济一窍不通,却自以为是,不肯接受王安石的理财之道。司马光对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观点根本弄不明白,他以为“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观点,一是认为财物完全是天地所生,忽视了人的劳动能够创造新的财富;二是认为财物是一个常数,不会增加,不懂得世间还有扩大再生产。因此,他认为所谓理财就是聚敛,就是搜刮民财。
王安石则主张“天下财富依天下之力而生”,是可以不断增加、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理财就是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为了强调开源、强调发展生产,王安石对盲目的节用表示反对,正是这一点使人们对他产生了误解。
司马光之辈既然不懂还有开源一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就只有节俭一法了。节俭当然是美德,也是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之一,然而如果只会节俭,一味强调节俭,就势必会减少必不可少的开支,虽然能解一时之急,却会造成更大的隐患。而且,过于抑制需求对发展生产也是不利的,现代经济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宋朝的前几位皇帝除真宗外,都是比较节俭的,然而单纯讲节俭却不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而且只有皇帝节俭,大臣、贵族都奢费无度,也是毫无意义的,仁宗朝的事实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徐文明《十一世纪的王安石》
(1)依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和司马光对理财之道的认识有何不同?
(2)结合史实说明王安石变法中采取的“天下财富依天下而生”的措施及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