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单选题-单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5
下表列举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阶段性变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说明(     
阶段时期农村土地政策城乡关系背景
1978—1984年集体土地承包到户;经营性集体土地较少原先严重分割的城乡关系开始松动
1984—2001年经营性集体土地开始增多;集体资产流失和土地问题凸出“土地剪刀差”严重城市成为发展重点,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2001—2012年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促使土地股份合作化;经营性集体土地发展模式多样化统筹城乡发展被作为国家战略,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展开
2012至今经营性集体土地入市进入试点推广阶段;发达地区的乡镇政府开始深度介入集体土地的经营;非经济发达地区借助乡村振兴和农村扶贫进入盘活集体土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指引下,中国城乡关系持续好转。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A.土地所有权的变革B.经济实力是发展的保障
C.区域差异不断拉大D.政策调整影响发展路径
2024·四川遂宁·模拟预测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农业与粮食安全

材料一   



(1)分别指出上述史料的类型,并运用这些史料说明中国古人是如何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的。

材料二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2004年至2022年连续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年份主题
1982年—1986主要涉及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执行农村的改革方针
2004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00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200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乡村建设,力争城乡差距逐步减少
2007以农村产业为突破口,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提升农民收入
2008通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城镇化进程
2009农民增收
2010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2011以水利工程为主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12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
2013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2014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015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6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2017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9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020要求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
2021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
2022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推动乡村振兴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一号文件”的理解。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政社合一”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政社合一”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