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危机以及纳粹党煽动的极端反犹浪潮的影响之下,德国国内开始了“文化清洗运动”,到1938年底,大约有5000名科学文化人士被迫开始了流亡之旅。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罗斯福趁机修正了原来的中立法案。作为传统移民国家的美国,于1940年通过法案为这些“知识难民”发放签证,美国的社会组织也积极筹集资金,同时美国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扩张。德国流亡艺术史家往往比美国同行更为大胆,敢于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和时代之间穿梭。他们还参与建设学术机构,举办国际性的学术讲座以及学术会议,提升美国文化的影响力,战后布兰迪斯大学新成立的艺术史系的教师,几乎全部是纽约大学移民艺术史学者的学生。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美国和欧洲相比有着巨大的“文化滞后”,美国则在这些欧洲先锋思想的帮助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领世界的潮流。

——摘编自齐浩楠《纳粹时期移民美国的德国艺术史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艺术史家移民美国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艺术史家移民美国的作用。
23-24高二下·江西赣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英国的皇家学会、法国的科学院,以及德国、荷兰、俄国等处的类似团体陆续出现,有些团体至今还存在。四百年来,学社与学会的集会,使各科学者有具体的社群,他们经常分工合作,形成课题,经过辩驳、修正、扩大,不断地融入知识的未知领域,不断地将一致的点与线连接为一致的面。这种制度化与组织化的学术合作,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如此跨国界、跨学科的规模。

——摘编自许倬云主编《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1914年,为了提倡科学、发展实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成立了中国科学社,这是中国人在美国最早成立的科学社团,他们还创办了《科学》杂志以提倡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战后,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他们组织年会、举办讲座、传播科学知识,逐步奠定了中国科学研究的基础。这一时期,还有1923年留日学生组织的“丙辰学社”基础上改组的中华学艺社,1932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1922年,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和北大地质系为中心成立的中国地质学会等……至19351月,由政府设立、学术团体主办、大学研究院所建立的各类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达124个,属于自然科学和工科方面的有73个。由于上述众多科学研究团体卓有成效的活动,近代科学研究的规范及体制逐渐引入,不少学术研究课题也开始与世界前沿研究同步发展,为此后由国民政府主导的国家科学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近代科学研究机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学社等近代科学研究机构团体成立的背景,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后,数万犹太人被迫走上了海外流亡道路。对此,美、英、法等大国选择了沉默、忽视乃至限制。当时中国因日本入侵政局动荡,政府无法在上海继续行使职权,上海处于“护照签证失控”状态,外国人进入无需担保。同时,上海开放之初已有犹太人建立的犹太社区,为难民来华提供便利。时任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向数以千计的犹太难民发放前往上海“诺亚方舟”的签证,被誉为“生命签证”。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犹太人纷纷奔向上海。据不完全统计,1933至1941年涌入上海的难民达2.5万人,这些难民不乏各行各业的技术和理论人才,他们在上海积极工作,本地市民也为犹太难民提供许多经济帮助。

——摘编自高辛凡《犹太难民流亡上海的政治背景与差异性分析(1933-1945)》

材料二仅1933年这场知识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加之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美国远远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正是这些难民知识精英们,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在美国拓展新研究方向,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奠定了美国科学教育的世界领先地位。当然,难民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在人文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大放光彩。

——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


(1)根据材料一,概括犹太难民流亡上海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欧洲知识难民对美国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至19世纪初,美国社会没有幼儿教育这一说法,更没有幼儿园这样的机构。但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实现幼儿教育机构的美国化便成为势之必然。在整个19世纪,领土的不断扩大和欧洲移民的大量进入使美国文化的多元化程度不断加剧的同时,也使移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对幼儿教育来讲,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移民子女从幼儿时期便进行美国化教育,而幼儿园便成为主要的依托。19世纪以来,在美国不少教育工作者引进的教育理论中,不乏幼儿教育方面的理论,他们对美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美国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正如1837年美国一位著名人士所呼吁的那样:“我们要用自己的脚走路;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工作;我们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摘编自刘形《近代美国幼儿教育体制的美国化历程》

材料二   英国幼儿教育是在18世纪后期“自由”与“博爱”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1816年,欧文在苏格兰为纺织厂的工人建立第一所幼儿学校;1911年,麦克米伦姐妹在德普特福创建“户外保育学校”,招收所有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贫民和工人的幼儿。在英国,由于受到卢梭、欧文等哲学思想的影响,游戏成为幼儿教育的正规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1988年,英国颁布《教育改革法》,第一次在英格兰和威尔逊实行全国课程,加强了政府对幼儿教育的干预。20世纪90年代以后,《兰伯尔德质量报告》和《皇家艺术学会报告》都强调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兰伯尔德质量报告》建议学前课程应当建立在八个主要学习领域,《皇家艺术学会报告》指出,应当为所有34岁的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摘编自蒋盈《英国幼儿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美国推动幼儿教育体制美国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美国相比,近现代英国幼儿教育体制的特征,并谈谈英美两国幼儿教育体制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