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使用“中国”作为正式国名。鸦片战争后,“中国”更是经常地被用来作为清政权的代称。19世纪末,“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疆域范围也大致确定。到1912年民国建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遂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在一种被迫接受的过程中,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渐萌生出共同的民族意识,一个崭新的中华民族以及“中国”的概念,作为全体中国人所共同认可的称号,在痛苦和屈辱中,如凤凰涅磐般更生了,而这种意识、观念,又为其后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莫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环宙《试论“中国”含义的发展》

阅读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3-24高二下·贵州·期中
知识点: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东方主战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梓材》论述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其“中国”显然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左传》《国语》等书称西周所封诸侯为“华夏”,与“中国”同义,凡不属于“中国”这一概念范围的则称之为夷、戎、蛮、狄。秦汉时期,郡县范围较战国已大为扩大,由原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拓展和延伸,这些地方均称为“中国”。在“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经过长期割据,南北方文化的共性日益得到发展,处于统治地位的各民族无不自居为“中国”。“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祖国的观念也逐步加深。

——摘编自向弘春《“中国”含义的变迁》

材料二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使用“中国”作为正式国名。鸦片战争后,“中国”更是经常地被用来作为清政权的代称。19世纪末,“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疆域范围也大致确定。到1912年民国建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遂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在一种被迫接受的过程中,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渐萌生出共同的民族意识,一个崭新的中华民族以及“中国”的概念,作为全体中国人所共同认可的称号,在痛苦和屈辱中,如凤凰涅磐般更生了,而这种意识、观念,又为其后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莫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环宙《试论“中国”含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含义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含义,并说明这一含义出现的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强盛国力的影响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纥、吐蕃、南诏、契丹、靺耦等少数民族与隋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紧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北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更是经常地被用来作为清政权的代称。19世纪末,“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疆域范围也大致确定。到1912年民国建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选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在一种被迫接受的过程中,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渐萌生出共同的民族意识,一个新新的中华民族以及“中国”的概念,作为全体中国人所共同认可的称号,在痛苦和屈辱中,如风凰涅磐般更生了,而这种意识、观念,又为其后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莫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环宙《试论“中国”含义的发展》

材料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我们就一定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前行,胜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摘编自陈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时期“中国”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