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2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贵州建省以后,明朝政府在采取各种措施重点培养和教育土司子弟之外,还大力创办社学,发展初等教育。自永乐以后,明廷严督贵州各属长官司于衙门附近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创办社学,令少数民族蒙童入学,读书习礼、接受儒学文化。明朝统治者为普及社学教育,一再提高社学的社会地位。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规定,社学中优秀学生可以直接升入各级儒学校学习,语令社学中“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把社学与府、州、县儒学在学制上衔接起来,调动了地方创办社学和民间子弟踊跃入学的积极性。弘治十七年(1504年),再次重申,要求全国各地抓紧创办社学,是年;“令府、州、县建立社学,选择明师,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送入读书”.在中央政府的三令五申下,贵州出现大办社学的热潮。自弘治年间贵州按察使钱钺带头创办社学以后,各级地方官吏、社会贤达及民间有识之士纷纷出资也出力创办社学。据明代贵州各地方志书记载,明政府在各府州县治地、土司辖区与土流并治地区广泛设立的社学约有200所。未见于记载者肯定还有很多,可见当时社学的发达。

——摘编自张羽琼《贵州古代教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贵州社学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贵州社学教育发展的作用。
2024·贵州毕节·三模
知识点: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学作为传统中国的官立初等学校,主要设在汉族地区。康熙、雍正、乾隆都强调举办社学,以“化民成俗”“广育群才”,使百姓庶民“驯归礼义”,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移风易俗”。清廷还在边远地区广设“义学”,招生对象从“土司子弟有向化愿学者”,扩展为少数民族“秀良子弟情愿读书”。科举制下,从中央国子监到地方上府、州、县各级官学只有考课而无教学。社学、义学却一直较好地行使着学校的教育职能。政府一再标榜,设置社学、义学的目的,是让庶民子弟,“凡愿就学者,不论乡城,不拘长幼,俱令赴学肄业”。

——摘编自陈剩勇《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

材料二   初等教育成为英国国教和新教间激烈交锋的战场。英国议会于1833年第一次为初等教育拨款,由于国教派开设的初等学校占大多数,因此得到的拨款也最多。1833年的工厂法首次规定了关于童工的受教育时间。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引发了更进一步的立法,1876年的法案要求地区必须选举出学校出勤委员会来管理与监督相关事宜。在1876年改革法后,大部分工人获得了选举权,不论是工人阶级自身还是英国政府都更加意识到工人阶级子女接受教育的必要性。1891年法案承认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可以使儿童免费入学。到了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英国几乎已经不存在文盲了。“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阅读圣经或是遗嘱”。

——摘编自于湛瑶《历史视角下英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社学、义学设置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90年代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明太祖认为京师及府、州、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所以诏谕全国,命有司仿古家塾、党痒(学校)之制,更立社学(学堂由乡社自行筹建),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各处提学官及司、府、州、县官严督社学,不许废弛,其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令民间子弟愿入社学者听,其贫乏不愿者勿强。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在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湘报》等报上,有不少提倡教育救国的文章。甚至一些趋新的封建官僚,如张之洞、陈宝箴等人,也在呼吁改革科举制度和兴办新式教育。20世纪初,不仅改良派、立宪派继续鼓吹,而且一些革命派也在积极呼吁。1901年,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开宗明义地宣称:“无人才不成世界,无教育不得人才。”此类言论,在当时各种报刊上比比皆是,由此而使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勃发奔涌。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后,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注视着新科技革命的进展,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前期发展社学教育的措施与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