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7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为印度棉织物开辟了巨大的新市场。印度棉织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英国的服饰消费革命,严重损害了国内毛纺业生产者及商业资本家的利益。英国毛纺业群体的抗议此起彼伏。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催生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英国本土棉纺织工业迅速崛起。国内市场廉价棉织品激发起普通民众的服饰革命,但高工资的经济模式迫使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寻求革新与突破,进而诱发生产组织制度的转型。18世纪中后期,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骡机的相继问世,实现了技术的持续变革与完善。机器与蒸汽动力的搭配使用产生的强劲力量大大提高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的集中化和巨型化趋势。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二   作为一种全球性工业,英国棉纺织工业在19世纪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地区联结、整合起来,纳入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采摘的棉花,被运往英国利物浦港口,在兰开夏郡的工厂被生产成棉纱,出口到印度制成棉织品,再销往中国市场。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南部的广大棉农依然生活穷困,没有原棉贸易价格中的话语权与商议权。印度、埃及等国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至19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工业初创的全球体系客观上整合起世界经济,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三   清末民初,上海形成了沪东、沪西两大棉纺织工厂区。在短短的18年(18951913年)内,国内华商纱厂的纺机数量较之前增加120%,布机数量较之前增加12%。19141922年,国内华资纱布厂新设54家,其中在19201922年开设的有39家,3年内新增的华资厂家数就已超过18951913年在华中外纱厂的总数。华资棉纺织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和分布过于集中,造成工厂对原棉需求激增,而大量产出的机纱只是半成品,主要是提供国内生产土布的原料,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因此,进花、出纱就成为纱厂获利的关键。

——摘编自罗苏文《沪东:近代棉纺织厂区的兴起(1878-192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棉纺织革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民初上海棉纺织业的发展。
2024·安徽·三模
知识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棉花本是一种在个别区域种植的农作物,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导了棉花的生产销售,有研究将这种现象称为“棉花帝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棉的故事并非始于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的工业化,也非始于19世纪美国奴隶种植园的原棉生产。早在欧洲和其他各州掌握棉纤维的栽培、纺纱和织布之前,亚洲就占据着这种原料和布料生产与贸易的统治地位。这是一种在印度广为人知的东西——印度在成为殖民地之前的财富依赖于棉纺织品的国际贸易,在中国同样如此。早在明代以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纱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

——摘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中文版序言(2018年)

材料三   作为一种全球性工业,英国棉纺织工业在19世纪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地区联结、整合起来,纳入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采摘的棉花,被运往英国利物浦港口,在兰开夏郡的工厂被生产成棉纱,出口到印度制成棉织品,再销往中国市场。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南部的广大棉农依然生活穷困,没有原棉贸易价格中的话语权与商议权。印度、埃及等国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至19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工业初创的全球体系客观上整合起世界经济,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棉花种植及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前棉花产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棉纺织业在此区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棉纺织业既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领头羊,也是19世纪全球体系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纺织业最初源于印度,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为印度棉织物开辟了巨大的新市场,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东印度公司进口棉织品的数量不断激增,平均比例占进口总额的70%—80%.东方棉织品在英国引发的服饰新潮流却导致国内毛纺织利益者的不满。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应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虽然政府以法令的手段保护毛纺业,但东印度公司进口棉织品的数量仍有增无减。

——摘编自【美】保尔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等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前,世界各地的棉纺织业都属于手工业经济。英国消费者对印度棉织品的狂热需求,使国内商人与利益群体开始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尝试一连串机械化操作开始在英国率先实现,主要有三类技术变革推动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飞速前进,它们分别是机械联动装置上的发明、有关新型能源的利用以及与化学有关的新工艺。18世纪的技术变革通常与工厂制的来临联系在一起。工厂制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之上,对劳动者采取强制性纪律,使曾通行于城乡之间的“外包工制”走向末日,从而使棉纺织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经济成为可能。

——马瑞映、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材料三   从人类发展的宏观视野来看,1780年以前,世界经济主要表现为多元、分散的孤立体系,亚洲是传统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这种中心地位开始从亚洲易位至欧洲,英国不仅迅速从棉织品进口国转变为倾销国,而且以广泛的影响将更多国家和地区整合进统一的世界体系中,构成了以英国为主导的复杂的棉花帝国和世界经济整体性的系统框架。从非主导性国家的视角来看,印度、埃及等国逐渐被捆绑在世界棉纺织产业链条上,成为其低端原料产地与棉织品的倾销地,由此发展成单一、畸形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使传统民族工业长期受到压制,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

——【德】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前夕英国政府的经济指导思想,并简述1700年前后亚洲棉织品在英国市场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概述英国棉纺织业发展对19世纪中期中国棉纺织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棉纺织业发展所反映的世界格局的主要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东西方直接海上贸易兴起以来,17、18世纪英属东印度公司将其从欧洲获得的贵金属中的大部分用于东方贸易中,用来购买印度的棉纺织品和中国的茶、丝织品及瓷器等。英国每年从印度进口的棉纺织品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虽然因进口印度棉纺织品导致国内毛织业的衰落,英国政府几度下令限制和禁止印度印花布的进口,但是国内对棉织品的需求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东印度公司以及私商走私十分猖獗。这种状况与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是相悖的。英国政府一方面通过议会制定法律寻求保护,另一方面为迎接竞争和挑战,不断地通过改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技艺来提高生产效率。

——摘编自张琼《从贸易逆差的视角看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英国为例,英国(联合王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770年的45%降到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业相应地从24%上升至34%和40%。大不列颠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从1801年的35%下降至1901年的9%,工业劳动力则从29%上升到54%。工厂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业资产阶级和产业无产阶级的产生,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近代大工业的建立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摘编自王章辉《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