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0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改革和革命构成几代国人救亡图存的两条主要线索。然而两者志虽同,却因道不合最终只能分道扬镳、渐行渐远。“问题与主义”之争便是此种意象之呈现。

材料一 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所以我现在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胡适1919年7月《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二 若在有组织有生机的社会,一切机能都很敏活,只要你有一个工具,就有你使用他的机会,马上就可以用这工具作起工来。若在没有组织没有生机的社会,一切机能,都已闭止,任你有什么工具,都没有你使用他作工的机会。……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可是专取这唯物史观的第一说,只信这经济的变动是必然的,是不能免的,而于他的第二说,就是阶级竞争说,了不注意,丝毫不去用这个学理作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运动,那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现。

——李大钊1919 年 8月《再论问题与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问题与主义”之争产生的时代背景。
(2)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李大钊的观点进行阐释。
2024·河北邢台·二模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经世济民思想体现知识分子传统治学理念和社会责任担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和时代精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云:“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董仲舒的意思就是要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高下有宽度的节限中,来维持一个相当有伸缩余地的社会经济水平。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

------据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他们都跟着变动。换一句话说,就是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

------摘编自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以西汉和唐朝为例,说明统治者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分析其历史价值。
(3)从材料三的角度,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在经世济民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