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重要的区域地位和较为繁荣的商贸经济,成为近代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西部市场的桥头堡。1891年,重庆以“约开”的形式被迫向英国开放通商。不久之后,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势力相继“进驻”重庆。重庆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漩涡的同时,也成为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西部的一块半殖民地。重庆开埠,一方面,表明英、日等西方列强在华贸易战略目标和殖民利益的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刺激和推动了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重庆开埠是四川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在封闭的四川社会体系上戳开了一个窟窿,通过这个窟窿,四川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四川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

材料二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1940年9月国民政府又发布命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从1937年到1946年,大批国家机关、工矿企业、金融机构、科技文化部门和各类学校的内迁,使重庆发展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和具有近代工业基础的大城市,并一跃而为国际名城。       

——摘编自龙彬《近代重庆城市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庆开埠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给重庆带来的变化。
23-24高一下·重庆合川·阶段练习
知识点: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唐宋以来,这里一直是最重要的产粮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又有新的发展。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嘉兴地区“物产宜稻”却“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愉者十之三四”。与此同时,苏州、松江两府,明末市镇有59个,乾隆时达到210个,增长率为256%.棉纺织业市镇、丝润业市镇是其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专业市镇。在苏州和杭州,还出现了机户利用积双的资金钩买织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的手工工场。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它们在旧社会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于是两千年来的清一色变成了斑斑驳驳的杂色。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交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发轫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圈地运动为代表的农业革命,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失地农民自由地流向了城市。同时,农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减少了近代企业选址的地域限制,为工厂企业在有限空间的集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而工厂企业的集中,意味着劳动人口和社会总人口的城市化过程。此外,近代工业企业在生产、销售、运输、资金、劳动力及其管理上的社会联系不断扩大,资本主义企业出于盈利的目的,要求工厂企业集中于某一特定的空间,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实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财富增加与国民收入的提高,直接推动了欧洲人口总数的迅速增长,进而推动了欧洲大量从事制造业和商业活动的城市形成。可见,近代欧洲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科技变革的产物。

——摘编自郝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将近代中国开埠通商城市从清政府的专制机制中强行分离开来,出现了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在依附于殖民者需要的同时,将西方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成果直接输入中国,使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启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产生了早期现代化的承担者。与欧美等国的城市化相比,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程度滞后,原因在于中西方城市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动力:中国社会内部未能自发地产生发展现代化的动力;中国城市化与半殖民地化同步进行;洋务运动造成城市与农村严重脱节;等等。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城市化发轫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西方城市化相比,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未能从内部产生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时期,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这种“外向型”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刺激了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它的载体就是多种类的商品集散中心——市镇。诚然,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与商品市场的繁荣,有它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从宋代以来一直在稳定而持续地起作用,到了明代中叶达到一个新高峰。由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全面介入中国的对外贸易,把原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商品成产,转化为同时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

年份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率(%)新建城市新建城镇
19791849518.962162361
19862636624.5234710718
19953517429.0464017532

——资料选编自胡顺廷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归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