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中医认为人体各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角色、地位不同、社会生态变迁与人体身心技能及疾病有密切关系。西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放疗等。药物治疗使用特定的药物来直接干预人体的生理过程,以改善病情;手术通过外科手段切除或修复病变组织达到治疗效果,放疗通过使用放射线照射病变部位, 杀死或抑制异常细胞的生产。老百姓说“西医治急病,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擅长手术,中医擅长调理”。

——摘编自张登本等《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医疗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得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医疗机构管理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扩大,农村工作得到加强;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显著增加。在医疗卫生领域,无论是医疗保险还是医疗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编自朱恒鹏《医疗改革的特征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4·辽宁·一模
知识点: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政府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疫病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太医署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药局等官方机构。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应对疾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晚清以前的中国医疗制度,包括医疗与护理,多以家庭为单位。医生单独、分散执业,或坐堂开店,或应请上门施诊,医疗单位以“医家”而非“医院”的形式出现。晚清西医东传,西方医院制度引进后,中国政府和民间有识之士开始自办西医学校,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民国年间,逐步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卫生机构,颁布了一些法规,西医的知识、技术、西医教育,西医医院,已成为中国医事系统中的主体部分,托管等医疗观念也逐步被接受。中医几度面临被政府取缔的威胁,不得不为争取生存权利而奋力抗争,事业发展受到阻碍,学术革新难以深入。

——据何小莲《西医东传:晚清医疗制度变革的人文意义》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机关中实行了公费医疗制度,1952年起逐步扩大到全体国家工作人员、革命残疾军人、高等学校学生等。1949—2010年,全国卫生机构总数从3670个发展到93.7万个。60年代末以来,农村三级保健网经历了形成、改革、发展、提高的过程。至1996年,全国共有高等医药院校123所,中等医药学校550所。2000年以来,一批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从中央到地方新建了一批医学研究机构。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在社会卫生健康保障体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展和创新了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世界医学所瞩目。

——摘编自王振国、张大庆《中外医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学的变化及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现代医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普通百姓的卫生管理概念十分淡漠,“时疫盛行,死亡相继”。进入近代,西方人在租界设立医院,使用西药与手术等治疗手段,让当时的中国人大开眼界,现代医学、卫生观念在中国生根发芽。近代士绅精英在与西方人接触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共卫生观念的认同,认为清洁卫生带给他们自豪与强盛的民族心理。1905年,清末新政期间卫生司的设立,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制度性的卫生行政就此起步。1910年,爆发于东北的东北大鼠疫真正使卫生行政事业和卫生观念深入人心,清政府专门颁布了《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火车防疫章程》等,地方卫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培育了大批医学卫生人才。“卫生”作为现代化、科学化的代名词,逐渐深入到乡村乃至家庭之中。

——摘编自张新冉《中国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兴起》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迫切需要通过树立现代卫生观念来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虽然设置了国家、省、地(市)县等各级卫生机构,但也设置了企事业单位和军队系统的卫生机构,机构重合现象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把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作为重点,但人们的卫生观念仅停留在生物医学的层面,并没有实现向以健康生活为目标的转变,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重治疗轻预防的局面成为人们卫生观念进步的障碍。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门并未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认为“公共卫生就是卫生部门的事情”,其他行政部门、社区村镇并未把与健康有关的工作提上日程。

——摘编自冯显威、陈曼莉《现代公共卫生的概念特征及发展方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卫生管理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管理观念的特征,并简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观念的局限中得到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