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1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印度莫卧儿时期的纺织品主导了世界纺织品市场。印度可以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设计,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色彩偏好,深褐色、黑色与深红色网格图案被泰国人喜爱,那些锯齿状边框、边缘部位采用几何图案或小花朵的设计样式被东南亚的人追捧,而大量开花的植物、树木图案的纺织品被运往了欧洲。随着欧洲商人对印度棉纺织生产控制的逐步增强以及进口量的增加,欧洲各国国内传统的毛纺织业、亚麻纺织业以及刚起步的棉纺织行业均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于是一系列的保护主义措施被提上日程。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但是可以进口白棉布到英国进一步加工。同时,允许英国作为中转国将印花织物输送到其他地区

——摘编自杨静《从贸易角度看纺织文化的交流互鉴——16—18世纪的莫卧儿王朝为例》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总值由1780年的355060英镑上升到了1790年的1662369英镑,再上升到了1802年的7624505英镑。这种持续的增长最终导致棉纺织品的出口取代了英国传统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产品的出口。正是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中,出现了国际性的劳动分工,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在英国的棉纺织贸易中逐渐形成。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卧儿时期印度的棉纺织品能够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2024·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棉纺织业既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领头羊,也是19世纪全球体系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纺织业最初源于印度,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为印度棉织物开辟了巨大的新市场,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东印度公司进口棉织品的数量不断激增,平均比例占进口总额的70%—80%.东方棉织品在英国引发的服饰新潮流却导致国内毛纺织利益者的不满。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应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虽然政府以法令的手段保护毛纺业,但东印度公司进口棉织品的数量仍有增无减。

——摘编自【美】保尔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等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前,世界各地的棉纺织业都属于手工业经济。英国消费者对印度棉织品的狂热需求,使国内商人与利益群体开始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尝试一连串机械化操作开始在英国率先实现,主要有三类技术变革推动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飞速前进,它们分别是机械联动装置上的发明、有关新型能源的利用以及与化学有关的新工艺。18世纪的技术变革通常与工厂制的来临联系在一起。工厂制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之上,对劳动者采取强制性纪律,使曾通行于城乡之间的“外包工制”走向末日,从而使棉纺织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经济成为可能。

——马瑞映、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材料三   从人类发展的宏观视野来看,1780年以前,世界经济主要表现为多元、分散的孤立体系,亚洲是传统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这种中心地位开始从亚洲易位至欧洲,英国不仅迅速从棉织品进口国转变为倾销国,而且以广泛的影响将更多国家和地区整合进统一的世界体系中,构成了以英国为主导的复杂的棉花帝国和世界经济整体性的系统框架。从非主导性国家的视角来看,印度、埃及等国逐渐被捆绑在世界棉纺织产业链条上,成为其低端原料产地与棉织品的倾销地,由此发展成单一、畸形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使传统民族工业长期受到压制,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

——【德】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前夕英国政府的经济指导思想,并简述1700年前后亚洲棉织品在英国市场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概述英国棉纺织业发展对19世纪中期中国棉纺织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棉纺织业发展所反映的世界格局的主要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时期,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松江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时称“松江棉布,衣被天下”。棉纺织业内部显现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明中叶之后苏松地区大量棉业市镇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受到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的新兴因子发展缓慢。

——摘编自社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材料二   17世纪初开始,产自印度、中国等国的印花棉布大量进入英国市场。到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占到其进口总额的60%—70%。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于制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饰品。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1719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1805~1846年英国棉纺织品总产出及出口和国内消费所占的比例

年份棉纺织品总值
(百万镑)
出口商品国内消费商品
价值
(百万镑)
比重
(%)
价值
(百万镑)
比重
(%)
1805~180718.912.566.16.433.9
1811~181328.317.461.510.938.5
1824~182633.117.452.615.747.4
1834~183644.622.450.222.249.8
1844~184646.725.855.220.944.8

——摘编自普兰天《国家与市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明时期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至18世纪棉布的进口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05~1846年间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中国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为印度棉织物开辟了巨大的新市场。印度棉织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英国的服饰消费革命,严重损害了国内毛纺业生产者及商业资本家的利益。英国毛纺业群体的抗议此起彼伏。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催生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英国本土棉纺织工业迅速崛起。国内市场廉价棉织品激发起普通民众的服饰革命,但高工资的经济模式迫使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寻求革新与突破,进而诱发生产组织制度的转型。18世纪中后期,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骡机的相继问世,实现了技术的持续变革与完善。机器与蒸汽动力的搭配使用产生的强劲力量大大提高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的集中化和巨型化趋势。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二   作为一种全球性工业,英国棉纺织工业在19世纪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地区联结、整合起来,纳入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采摘的棉花,被运往英国利物浦港口,在兰开夏郡的工厂被生产成棉纱,出口到印度制成棉织品,再销往中国市场。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南部的广大棉农依然生活穷困,没有原棉贸易价格中的话语权与商议权。印度、埃及等国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至19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工业初创的全球体系客观上整合起世界经济,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三   清末民初,上海形成了沪东、沪西两大棉纺织工厂区。在短短的18年(18951913年)内,国内华商纱厂的纺机数量较之前增加120%,布机数量较之前增加12%。19141922年,国内华资纱布厂新设54家,其中在19201922年开设的有39家,3年内新增的华资厂家数就已超过18951913年在华中外纱厂的总数。华资棉纺织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和分布过于集中,造成工厂对原棉需求激增,而大量产出的机纱只是半成品,主要是提供国内生产土布的原料,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因此,进花、出纱就成为纱厂获利的关键。

——摘编自罗苏文《沪东:近代棉纺织厂区的兴起(1878-192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棉纺织革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民初上海棉纺织业的发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