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利玛窦)儒者装扮,头戴方巾,身穿儒服,自称道人,行秀才礼。他摸准了中国高级官僚的脾气,因此,每到一地,故意赠送或展览陈列当时中国没有或者比中国质量更好的西洋物品,打动那些贪财官吏及皇帝的心,从而在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找到保护人,站稳脚跟。当时中国一些较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为了富国强兵,渴望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交往过程中,这些知识分子成了利玛窦的好友、学生或信徒,成了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柱石。经过多年努力,利玛窦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能用中文撰写文章和著作。万历三十四年(1606),利玛窦在北京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至万历三十五年译完刻印。这是利玛窦首次把古希腊数学名著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史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成功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概括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是如何“一浪高过一浪”的。
23-24高二下·全国·课后作业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利玛窦(1552—1610),字西泰,号大西域山人,意大利传教士。1582年,利玛窦来华,初到澳门,后到南昌、南京、北京等地。1596年冬,范礼安神莆任命利玛窦为耶稣会中国传教团监督,赋予处理中国事务的全权,并要他尽一切努力在北京开辟居留点,以争取中国皇帝的支持。1601年1月,利玛窦到达北京。最初住在宫门附近,后又住钦天监,随时候命进宫修理进贡的自鸣钟及洋琴。

他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能用中文撰写文章和著作。他头戴方巾,身穿儒服,自称道人,行秀才礼,每到一地,都赠送或展览陈列当时中国没有或者比中国质量更好的西洋物品,以打动官吏及皇帝的心。当时中国一些知识分子渴望学到先进的科技,遂成了利玛窦的好友、学生或信徒。利玛窦在中国居住了二十八年,他的十六种译著涵盖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其著作流传最广、史料价值最大的是《中国札记》,这是一部研究中国明代历史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他也是最早把中国茶叶和漆器介绍到欧洲的人,还把“四书”介绍到欧洲。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利玛窦来华传教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利玛窦为传教而采取的主要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在华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角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