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欲将上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区,希望把上海建成全国模范城市,为收回租界增加筹码。为此,1930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大上海计划”。此计划的目标是彻底改善上海的城市面貌,把上海建设成为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都市。其核心内容是另建新的市中心。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上海市政府启动此计划,开辟了多条道路,建造一批城市公共设施等。但七七事变后,该计划随之夭折。

——摘编自王敏《“大上海计划”及其夭折》

材料二   19498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上海市委正式提出:“建设新上海的方针,就是要把过去帝国主义买办官僚剥削压榨中国人民的旧上海,变成为国内生产与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新上海,就是要把过去畸形发展的旧上海,改造成为真正健全繁荣的新上海。”以“一五”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之后,国家将上海定位为全国工业中心。“一五”计划时期,上海成为全国工业中心,建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年生产能力有很大提高。

——摘编自张励《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等

材料三   浦东开发后,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市面貌发生巨变,低矮的花园洋房和玻璃幕墙的摩天大厦相映成趣。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目标,此后又加上国际航运中心的新目标。2005年洋山深水港的建成,改变了世界航运的版图,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随着“三港”(海港、空港、信息港)、“三网”(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和内河航道网)、“两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同时推进,2008年上海率先转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赛道;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2014年中央又赋予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新使命,由此“五个中心”布局正式形成。

——摘编自苏智良《上海,走过180年都市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发展计划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影响这两个时期上海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城市的发展成就。
23-24高三上·河南·期末
知识点: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第一次城市化高潮发生在19491957年,以城市为中心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政治机制在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19501月,北京市政府首先提出“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发展方针,改造旧城。其后,南京、成都、上海等各大城市也提出类似口号,并采取了具体措施。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产业基础,新中国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一批城市快速兴起和发展,“一五”期间仅内地就新增资源型城市21个。1949年,中国的设市城市数为120个,1957年设市城市增至176个。

——摘编自何一民、何永之《从跟随者到领跑者:新中国城市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回眸》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发展加速,全国县改市和乡改镇的数目增多,使城市人口增幅较大。20世纪90年代,全国新设200多个城市和8000多个建制镇,这些城镇的设立又大大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使国有经济焕发生机,更使民营经济取代乡镇经济,并获得蓬勃发展,同时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引擎。据统计,我国城市化率从1990年的26.4%上升到1999年的30.9%,年均增长0.5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水平比80年代上升幅度低2.3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摘编自李嘉岩《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并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和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钢铁生产中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和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钢铁生产中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从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