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50年代的工人新村及住宅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156项”工程工人及其家属的居住问题,我国建设了大量工人新村。

                            图1 工人新村分布图                                图2 工人新村建筑形式分类情况(单位:处)

—据周千智《“156项”工程工人新村更新策略研究》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华北地区职工住宅标准单元

                      图3                                                     图4

一梯两户、一户两室(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一梯三户、一户两室(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

——孟璠磊等《新中国计划经济初期工人住宅设计标准演变及其遗产价值研究(1949—1962)》

(1)指出图2、图3反映的工人新村建设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对华北地区职工住宅标准单元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
23-24高二上·山东德州·期末
知识点: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近代、现代的住宅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城市住房奇缺,房租不断提高,各种名目的加租不胜枚举。以当时的经济中心上海为例。1937年以前,上海高层建筑的兴建正值高潮,而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10年竟没一幢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出现,而且这一时期建房的质量比起抗战前明显下降,由于多年失修,解放时不少房屋破损严重。从住房的分配上来看,旧中国也存在严重不均的情况。

——摘编自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史回溯(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先后颁布了《公房公产统一管理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此后,在国家主导下的城市住宅建设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52年,天津“工人新村”动工,一万二千多间宿舍成了工人的新家;同年,上海“曹阳新村”首期工程完工,两万多个工人家庭住进新房。而在19531957年,政府投资在新兴工业城市陆续建成了一大批国营企事业职工住宅,这一时期全国新建住宅面积共近950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人均居住面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差距较大。

——摘编自张旭《60年中国住房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胜利后旧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进行大规模城市住宅建设的条件及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