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82
【官员选拔与国家制度】

材料一 ……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时而生。察举制是一种先考察而后举荐的方式,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但又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察举的科目由皇帝制定,被察举的人必须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二是察举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这样,察举制成为一种较荐举制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   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道,也成为此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察官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   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材料三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23-24高一上·湖北·期末
知识点: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

材料二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

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英国内阁办公厅并非是首相的影子。相反,首相若想让自己取得最佳执政效果,必须与内阁办公厅,特别是内阁秘书长(注:领导内阁的高级事务文官)密切合作,并在内阁政府的惯例下行使职权,比如履行集体责任,而非大权独揽,实行自上而下的专断统治。走马上任的首相及其政府会带来一系列有待实施的政策,而内阁秘书长则要发挥才智,保证内阁办公厅发挥作用,为首相及其政府提供服务,落实政策。当这一合作机制运行良好时,内阁秘书长就如同左脑,负责逻辑、分析和保持客观,而首相则相当于右脑,负责直觉、政治意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当两者协调一致时,政治上就会出现最佳结果。

——【英】安东尼·塞尔登、乔纳森·米金:《内阁办公厅:现代政府的诞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2)对于英国文官制度中的政治和管理分离的做法,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是次要的;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积极作用是次要的。请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其中的一种观点。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英国内阁办公厅并非是首相的影子。相反,首相若想让自己取得最佳执政效果,必须与内阁办公厅,特别是内阁秘书长(注:领导内阁的高级事务文官)密切合作,并在内阁政府的惯例下行使职权,比如履行集体责任,而非大权独揽,实行自上而下的专断统治。走马上任的首相及其政府会带来一系列有待实施的政策,而内阁秘书长则要发挥才智,保证内阁办公厅发挥作用,为首相及其政府提供服务,落实政策。当这一合作机制运行良好时,内阁秘书长就如同左脑,负责逻辑、分析和保持客观,而首相则相当于右脑,负责直觉、政治意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当两者协调一致时,政治上就会出现最佳结果。

——[英]安东尼·塞尔登、乔纳森·米金:《内阁办公厅:现代政府的诞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2)对于英国文官制度中的政治和管理分离的做法,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是次要的;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积极作用是次要的。请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其中的一种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